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天回醫簡》或是失傳的扁鵲醫書
4月20日,《天回醫簡》整理出版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表示,天回醫簡整理研究具有“三大價值”。
“《天回醫簡》或是失傳的扁鵲醫書。”柳長華介紹,經過細致地整理發現,竹簡中包含了許多醫學術語,應該是一部古代醫學著作,并發現一個叫“敝昔”的人名。
敝昔是誰?在深入查閱西漢早期的文獻后,研究團隊驚奇地發現“敝昔”就是扁鵲。醫簡內容大多是講色脈診以及針灸原理的內容,與扁鵲醫學一脈相承,還發現了關于“五色脈診”的內容,這正是扁鵲醫學最突出的標志。
根據考古和學術的推斷,醫簡的主體部分抄錄于西漢呂后至文帝時期?!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中記載的倉公淳于意的行醫與授學的時間相去不遠,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漢景、武時期,其年輩應與倉公弟子相當。經過反復的求證,研究團隊證明了天回醫簡確為扁鵲倉公所傳之醫書,漢景帝時由齊魯傳入蜀地,是漢代的主流醫學。其所反映的漢代醫療水平已十分發達,不但用上了“中成藥”,更有詳細的色脈診體系,證明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已有較完整的理論與臨床體系。
“《黃帝內經》或為《天回醫簡》解經之書。在與傳世文獻《黃帝內經》比較研究之后,我們發現,《黃帝內經》不是‘經’,而是解經之書,相當于老師教學生的講稿,而這個‘經’就是《天回醫簡》。”柳長華說道,在成書的時間上,《天回醫簡》早于《黃帝內經》約二百余年,在內容和形式上,在《天回醫簡》中往往一句話就在《黃帝內經》中演繹成一篇甚至兩三篇文章,“比如,《脈書·上經》中主要講的是‘通天’,其中提到‘五臧 (藏) 九徼(竅) 十二節,皆鼌(朝)于氣’。朝于氣,就是人的五臟六腑與自然界相通。這是已經失傳的重要的醫學理論,可以解釋針灸治病的文化根脈?!睹}書·下經》中主要講疾病變化,一類是以十二經脈為基礎的疾病分類變化,一類是以風、痹等三十余種疾病的分類變化,這在《黃帝內經》中被解釋為數十篇?!?/p>
“與醫簡同時出土的髹漆經脈人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為探究上古時期針灸學術源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物證?!绷L華介紹道,人像高約14厘米,其頭面、四肢、關節、胸腹、腰背處鐫刻有111個點和“心、肺、肝、胃、腎”等20個銘文。體表有彩繪經脈線11條、刻劃經脈線12條,另有“間別脈”40余條,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這111個點在醫簡中稱作“脈口”或“氣口”,這就是后來的“腧穴”。髹漆經脈人像就像是揭秘古代中醫經脈理論與應用的一把“鑰匙”,與天回醫簡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揭示出兩千多年前我國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經脈醫學理論體系。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