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邊工作,就要有“把腦袋別到褲腰帶”上的覺悟,隨時準備殺身成仁,面對九五至尊的無理要求,你應該怎么辦?來看歷史上這些智者是怎樣“一言避禍”的!
【資料圖】
皇帝
一、紀曉嵐:“是屈大夫讓我回來的!”
大家都知道,紀曉嵐是個大大的忠臣,乾隆勉強算是個“千古一帝”,但面對這么一個皇帝,紀曉嵐一個奏對不當,也難免會“為國捐軀”!
有一次,紀曉嵐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當來到揚州,乾隆突然心血來潮,要去史公祠拜祭抗清名將史可法,于是御舟駛向梅花嶺方向,一路上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舟行江中,碧波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紀曉嵐陪在乾隆身邊,從舷窗內觀賞江中景色,忽聽乾隆說道:“紀愛卿,朕記得你曾說過,你對史閣部萬分敬仰?”
乾隆與紀曉嵐
紀曉嵐一愣神,心想圣上心不在焉,不欣賞這壯麗的景色,又在亂想些什么?我當謹慎說事。
于是回道:“萬歲,這史閣部是臣等的楷模,為臣敬仰備至!”
紀曉嵐心想,史可法雖是因抗清而死,但乾隆為表彰其忠義,曾親題“褒慰忠魂”四字于史公祠,如此回答,當無錯。
但乾隆不以常理出牌,他對紀曉嵐的回答不置可否,卻繼續問道“既然如此,朕倒要問你一問。”
“圣上請講。”不知圣上又要出什么難題,紀曉嵐心中立刻警覺起來。“自古以來,忠臣皆不怕死,可信乎?”
紀曉嵐見乾隆話外有音,頓知事情不好。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隨他去吧,想到此,心情也就平靜下來:“當然可信。”
乾隆道:“朕來問你,你對朕是忠呢,還是不忠呢?”
紀曉嵐說:“回圣上,臣對圣上可謂愚忠。”
乾隆又道:“既然紀卿對朕自稱愚忠,朕若叫你去死,你去還是不去?”紀曉嵐明知乾隆是在找茬兒,但也只好無奈地說:“臣蒙上殊恩,雖萬死不足以報,唯圣上之命是從。”
“何用萬死,朕只要卿一死足矣。”乾隆笑著說。
“臣………臣遵旨”紀曉嵐雖如此說,但屁股卻沒有挪窩。
乾隆催促道:“你怎么還不去死?”
紀曉嵐說:“臣不知圣上讓臣怎么個死法。”
“朕命你投江而死,你可愿意?”
紀曉嵐只得高喊一聲“領旨”,磕頭謝恩之后,一邊慢慢悠悠走向船頭,一邊尋思主意。
紀曉嵐走到船邊,挺身就要撲向江中,突然又站住了,對著江水鞠躬施禮,然后口中“咿咿呀呀”的,好像在和誰對話,還不時連連點頭。
紀曉嵐這副樣子,讓乾隆莫名其妙。紀曉嵐裝模作樣地鬧騰了一陣子,最后又深深地打了一躬,轉身向艙內走來。
乾隆見紀曉嵐自己回來了,把手中的杯子往案上一放,虎著臉道:“怎么?你沒去死?”
只見紀曉嵐鄭重其事地說:“回圣上,不是臣不想死,是有一個人不讓臣死。”
乾隆聽后覺得很奇怪,問道:“哪個敢這樣大膽?”
紀曉嵐回答說:“回上,是楚大夫屈原。”
“那又如何?”乾隆莫名其妙。
紀曉嵐道:“臣遵旨正欲投江,就聽有人猛一聲高喊:‘先生且慢!’臣仔細一看,是楚大夫屈原。屈大夫訓斥臣說:‘紀曉嵐你好不知理,你怎么能死呢?當年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屈某我才含憤投江而死,讓他遺臭萬年。而今圣上是難得的明君,你這么一死,后世豈不要說你們圣上是無罪誅殺大臣的昏君嗎?你這樣做,把你們圣上置于何地?’臣一想,屈大夫言之有理,所以不敢自裁,只好回來稟明圣上,請圣上為臣做主。”
屈原
乾隆聽到這里,自然是“雨過天晴”,笑著說道:“既然屈大夫不讓你死,朕看在他的面子上,就饒你一次吧!”
乾隆貌似在開玩笑,但“君無戲言”,紀曉嵐一個處理不當,乾隆不吝于“假戲真做”,讓紀曉嵐做一回“愚忠之臣”,所以紀曉嵐不得不謹慎對待,當然紀曉嵐所言的“屈大夫說”純是無稽之談,但他正是抓住了乾隆想做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的心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功的化解了這次危機。
二、劉秉:“陛下會砍我頭!”
劉秉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宗室,被譽為南朝宋最后的忠臣,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宋廢帝劉昱。
劉昱是南朝宋最后一位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殘暴到什么程度,據說他有一個怪癖,就是每天必殺一人,否則就悶悶不樂,甚至難以入眠。除了殺人還喜歡出宮游蕩,四處亂逛也就罷了,他還命隨從隨身攜帶兵器,見著活物一律砍殺,皇帝出巡猶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因此當時的百姓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蝗蟲。
劉昱
據說,他的生母陳太后為使其有所收斂,竟多次乘車跟在他后面,但他不但不知收斂,而且愈來愈放肆,太后對此也無能為力。有一次當劉昱當街杖殺了幾個平民后,陳太后實在看不下去了,罵了劉昱幾句。劉昱不但絲毫聽不進去,還直接說要殺了太后,這一下可把群臣嚇壞了,要是劉昱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情,簡直要讓天下人笑話。
這時劉秉就站出來說話了,他知道皇帝的殘忍,勸說非但無用而且容易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他采取了另一種方式,“陛下您不能這樣做,要是太后去世了,就要辦葬禮,這里你就不能出宮了。”
劉秉
劉昱想著也是有道理,但是還是很氣惱,于是就說:“不殺太后也可以,那就殺你來泄憤吧。”
說到殺人,劉昱屢出新點子,這次也不例外,他說:“給你兩個死法:一個是砍頭一個是絞死,你猜朕會用哪一種?要是猜對了就絞死,猜錯就砍頭。”
劉秉雖然很驚恐,但還是保持著冷靜,他說:“陛下會砍我頭!”
“猜錯了,朕要絞死你!”劉昱立即洋洋得意的對劉秉說。
“陛下不是說猜錯了就砍頭嗎,怎么就變成絞死我了?
“那就砍你頭吧!”
劉秉這時候又來一句,“剛才陛下不是說猜錯了就砍頭,猜對了就絞死嗎,老臣猜對了不是應該絞死嗎?”
劉昱這回也懵了,被劉秉的話給繞暈了,氣沖沖地就走了,劉秉靠自己的機智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住了太后的性命。
其實,劉昱出的題目本身就有自相矛盾問題,但如果劉秉一味地求饒,因害怕而失去冷靜,根本就不會發現其中的漏洞,那么他就是逞匹夫之勇,非但救不了太后,還把自己給折進去了。
三、許遵:“臣是在陛下百年之前三天死”
許遵原先是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高歡的幕僚,以相術著稱,“其驗若神”。后來高歡之子高洋稱帝建立北齊,許遵又到高洋族叔高岳的手下擔任開府田曹記室,但依然是皇室的御用相士。
許遵
許遵的占卜之術高到什么程度呢,據說,西魏出兵攻打南梁時,向北齊求救,高洋應梁元帝之請命高岳前去救援。高岳出征前向許遵道別,許遵說:“此行必有禍患,你不應當去。”高岳聽后猶豫再三說:“圣上旨意已下,我不得不去,我打算邀你同行。”許遵當即直言不諱:“我只與活人相隨,不愿與死人同路。”高岳無奈,憂心忡忡地出發了。
結果高岳還沒有趕到江陵,江陵就已經被西魏攻破了,高岳只好無功而返。而高岳離開的這段時間,他的仇人趁機向高洋進讒言,陷害中傷他。結果高岳班師回朝后,沒過多久就被高洋賜死了。
許遵因為和高岳關系很親近,所以高岳死后,他對高洋非常不滿,而且高洋本來就是一位暴君,殺人如麻,“無道日甚”。
有一天,大概是感覺到高洋的壽數將盡,許遵便對身邊親近的人說: “我要仔細算一算,皇帝這個狂夫何時會死。”不想此話傳到高洋的耳朵里,高洋大怒,把許遵傳到宮里,準備羞辱一番,然后凌遲處死。
“你不是能掐會算嗎?你先給朕算一算你什么時候死?”高洋心說,你算對了以后死,那朕現在就把你殺掉,你有辱神算之名。就算你算對了現在就死,那朕也成全你。你今天是必死無疑!
高洋
不想許遵掐指一算,答道:“臣是在陛下百年之前三天死!”也就是說,高洋駕崩之前三天,許遵會死。
高洋明白了許遵的意思,雖然不是很相信,但凜于其神算之名,也不敢拿自己的“皇帝命”與許遵的小命去賭,因此只能恨恨的說,“你算對了,回去給朕好好呆著,莫要惹是生非!”
不知事后,高洋是否對許遵嚴加保護,但其心里一定默念:許遵一定要長命百歲!
許遵能夠逃脫一死,是利用了高洋迷信且惜命的心理,如果遇上朱元璋這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強勢帝王,許遵的伎倆就很難得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