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動蕩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加快,一方面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以下簡稱“互換通”)持續完善,“北向互換通”下的交易將于2023年5月15日啟動;另一方面人民幣跨境結算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在外幣交易中比重不斷上升。
(資料圖)
5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就人民幣國際化相關話題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田軒進行了專訪。在田軒看來,目前我國宏觀環境穩定,經濟穩步復蘇向好,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更好的國際機遇。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的競爭力還不足,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將在審慎原則下有序推動。
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連接緊密
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更進一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4月28日,央行官網披露《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提出境外投資者可通過“北向互換通”開展符合集中清算要求的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
就在《暫行辦法》發布后的一周內,央行、香港證監會、香港金管局于5月5日聯合宣布正式啟動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通工作,將于5月15日啟動初期“北向互換通”工作,投資者通過“北向互換通”開展利率互換交易在軋差后的名義本金凈額每日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談及“互換通”在對境外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及境內利率衍生品市場方面的重要影響,田軒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互換通”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內地人民幣利率互換的便捷通道,進而推動境外投資者更多地參與境內衍生品工具,同時,“互換通”在利率波動的市場背景下推出,可以幫助跨境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可以提升外資在中國市場的參與度,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此外,‘互換通’將加快外匯交易、債券市場及相關衍生品交易的發展,加大互聯互通機制擴容,進而推動境內交易市場的機制創新和市場的成熟,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田軒補充道。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工作持續推進,此前也有“滬深港通”“債券通”等工具投入使用,本次“互換通”的落地也被市場看作是兩地互聯互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為了解決匯兌風險敞口和盈利折算等問題,兩地監管方也在不斷提供新的投資渠道。
2022年12月末,港交所宣布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以及雙柜臺莊家機制(以下簡稱“雙柜臺模式”),支持人民幣柜臺在香港上市、交易及結算。2023年3月,雙柜臺模式啟動申請工作,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5家港股公司申請增設人民幣柜臺。
田軒指出,港股公司申請增設人民幣柜臺,是“互換通”機制下推進的必然趨勢,未來在“互換通”業務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內地與香港兩地金融市場技術設施連接將更為緊密。在此基礎上,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相關衍生品市場發展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互換通”將促進投資者利率風險管理更加穩定,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跨境資本流動潛力將充分釋放,內地資本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程序將不斷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程度將持續加強。
人民幣與美元可能會相互替代
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推進之外,人民幣國際化還體現在跨境支付結算等方面。
根據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2023年3月,我國跨境交易收付總金額約為7.832萬億元,人民幣收付金額約為3.793萬億元,占比48.43%;美元收付金額約為3.621萬億元,占比46.23%。這也是自2009年末我國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在跨境收付中首次超越美元。
在過去的一年間,受到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和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加息等因素影響,海外各國對于貨幣多元化的需求持續攀升,人民幣在跨境收支、儲備與投融資等方面的功能逐漸顯現,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的機遇。
在田軒看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人民幣已經應用于拉丁美洲、東盟以及中東國家在糧食、能源石油現貨交易方面的貿易結算。俄羅斯、巴西等國加大雙邊互惠與人民幣結算,意味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儲備、投資等功能持續提升。
田軒指出,另一方面,在美聯儲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形成不穩定沖擊背景下,以人民幣為代表的國際貨幣多元化趨勢更加顯著,目前我國宏觀環境穩定,經濟穩步復蘇向好,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更好的國際機遇。
而隨著人民幣在更多金融、貿易場景下發揮作用,“去美元化”“打破美元霸權地位”“沒有理由繼續依賴美元”等話題引發熱議。談及人民幣與美元關系,田軒指出,雖然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依然是美元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在國際經濟環境動蕩多邊的背景下,美聯儲應對經濟衰退的政策使得風險通過全球貨幣市場、金融市場不斷向他國外溢(包括英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以及眾多發展中國家),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需求愈來愈強烈。
田軒認為,雖然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有限,但是長期來看,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可能會逐漸形成相互競爭的替代關系,即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將與“去美元化”進程緊密相關,主要表現在大宗商品計價、雙邊貿易本幣結算以及新型跨境支付系統等方面的競爭上。貨幣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話語權表征著國家經濟實力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也會伴隨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
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過去一年人民幣匯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表現相對穩健,今年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歷經十余年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下取得了突出成績。當前,人民幣是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排名第三。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曾介紹,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開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幣的跨境支付、投融資、儲備和計價等國際貨幣的功能全面增強,人民幣國際地位也有較大提升。
此外,央行發布的《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總體向好,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和支付貨幣功能提升,投融資貨幣功能進一步深化。
展望下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情況,田軒指出,未來,我國需要不斷推進制度型對外開放,推進資本項下可兌換機制改革,暢通跨境轉換通道,擴大交易產品范圍。重點是要促進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投資結算和儲備結算方面的滲透,并逐步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不過,田軒同樣提醒,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的競爭力還不足,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將在審慎原則下有序推動,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人民幣在貿易領域中小微企業的服務效能,夯實人民幣國際化基礎。同時,加強審慎監管,通過跨境監管合作,逐步提升中國在國際市場治理體系的參與度和重要性,增強風險防范能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