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會被取代?新技術不久或將出現,比爾·蓋茨曾大膽預測_快播報

2023-05-27 12:04:54 來源:百科密碼

1989年,世界上第一部手機Dyna TAC上市發售,這個售價3995美元,重量2斤,這個充電10小時通話35分鐘的“磚頭”,代表了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無線通信的商業化。

11年之后的1994年,IBM公司面世了一款有觸控式屏幕、可以打電話、發傳真搭載最原始APP的手機,預示著手機開始步入智能手機的時代。

在過去的十年中,智能手機為核心的智能終端產業快速發展,掀起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資料圖片)

近年來,伴隨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共同發展,出現了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新的應用終端,不斷出現的新技術讓我們會不由得想象手機會被替代掉嗎?

2022年的時候,比爾·蓋茨就預測能替代智能手機的技術很快就會出現,新的智能終端設備離我們有多遠呢?

智能終端設備的未來

物聯網——指的就是通過各種信息傳感器采集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人與物的廣泛連接,達到“萬物聯網”的效果。

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需要各種各樣的設備,包括數據采集,也包括了終端控制。

在物聯網中,智能控制終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項目,在現在的智能終端中,使用的最多的品種幾乎都是非穿戴式設備,如手機、平板等。

非穿戴式設備局限性較強,最簡單的就是容易丟失,交互性體驗和生活方便不能兼容(如手機比較小,但是只能手指和眼睛在一塊小小的屏幕上操作,要體驗好的如電腦、平板電視等卻體積較大)。

那有沒有一種,體驗又好又便捷的設備來替代手機呢?

在現在的設想中,可穿戴式設備是我們發展的下一步發展對象,如眼鏡、入腦式的可穿戴設備。

在科幻電影《鋼鐵俠3》中,主角托尼斯·塔克就是用了“眼鏡”式可穿戴設備。

多數可穿戴設備利用的是AR(增強現實)技術,如這類產品不需要顯示屏,而是將信息直接投射到穿戴者眼中,讓佩戴者通過眼睛看出去產生如下的效果。

早些年的時候,這個功能被應用于飛行員頭盔當中的顯示器當中,用于增強飛行員的戰場感知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眼鏡式的AR設備被設計出來販售過,那就是——谷歌眼鏡。

2014年的時候,谷歌推出了自己的一款可穿戴式智能終端設備,在設計當中,它將通過顯示器顯示的畫面利用偏振光反射鏡射入到穿戴者的眼中,宣傳中的效果是這樣的——

這款在十年前發售,售價為1500美元,十分具有科幻屬性的眼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獲得了《時代》雜志2012年的最佳發明。

這款眼鏡能夠搭載不同的app,同時可以使用動作和語音控制:

如抬頭30°就可以啟動,能夠拍攝、導航等,也能通過語音指令能夠搜索結果,聲音則通過骨傳導模式進入人體,避免了周圍的干擾。

最終,這款十分具有科幻感的眼鏡還失敗了,沒有真正推廣。

到現在為止,阻礙可穿戴式AR設備發展的幾個重點都沒有解決——

耗電量和發熱問題,現在的小型化電池儲量和其設備需要的消耗不成正比,同時存在缺少散熱設備的問題,如谷歌眼鏡使用一個小時就消耗了80%的電量,且伴隨著嚴重的發熱。硬件小型化問題,眼鏡式能裝載的硬件極少,現在的多數硬件無法兼顧小型化和多功能,如谷歌眼鏡內存很小僅僅只有682MB,多數時候只能作為手機的輔助投影儀使用,且重量不低,在此之上幾乎無法使用更多功能。顯示問題,谷歌眼鏡需要將眼睛稍微抬起才能看清屏幕,十分影響注意力的同時清晰度也非常的低,而現在直接將畫面投射到視網膜技術十分不成熟。

如果要將畫面十分清晰地投射到視網膜上,需要以微米級精準地繪制出人眼的屈光圖(每個人的晶狀體、玻璃體結構不同,在不同情況下眼睛的屈光能力不同),現有技術還無法達到。

當然在很多的技術設想中,可穿戴式設備的終極應用則是——直接接入神經系統,也就是“腦機接口”

通過直接接入大腦的內部環境,讓大腦建立起與外部裝置的通道,在科幻電影中也常常有這樣的場面出現——

在動畫電影《刀劍神域:序列之爭》中,可穿戴式的AR設備就能夠為人們提供極大的生活便利。

像谷歌眼鏡之類的AR設備,有一個問題,其發送的信息是通過人體的接收器轉換(如眼睛)之后轉換為電信號進入大腦識別。

這個接收器就像一個“中間商”,每個人接受的原始信息都會被這個中間商偷偷“拿走”一部分,才輸送到大腦,而且不同的中間商在不同的位置,如同時輸送視覺信號和嗅覺信號就很困難。

既然都要被大腦接受,那我們能不能直接跳過眼睛、鼻子這些“中間商”,向大腦輸送信號呢?

腦機接口就是通過讓數據直接與腦部交流的方式,把視覺、嗅覺等信號直接轉化為電信號,無損地輸入到腦中,也能接受身體的肌肉、神經信號,避免普通穿戴式設備需要大量探測器捕捉身體不同區域信號的劣勢。

腦機接口和普通的穿戴設備屬于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可是到現在為止,腦機接口還處于起步階段。

近年來,世界各國逐漸重視腦科學的研究,相繼啟動各自的腦科學科技規劃,可現在為止人類對腦的研究程度,類似于剛學會走路的嬰兒時期。

想向人的大腦輸送復雜的信號,直接形成圖像、聲音等現在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甚至無法了解大腦中圖像和聲音編碼是什么樣的。

這個編碼就像我們使用的“文字”,只有了解了大腦里使用何種“文字”表達的規律,才能輸送,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甚至了解的手段都沒有。

結語

手表等穿戴式的設備及VR(虛擬現實技術)作為移動智能終端存在時有較大的缺陷,如手表無法和人之間交互大量的信息,只能作為其他設備的輔助使用。

VR(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是“沉浸”,設計之初就是使用于強化特定場景的體驗,與外界交互時效果不佳,容易“喧賓奪主”。

在未來的科技中,一定會出現可穿戴式的AR設備來替代手機,同時也會引發很大的倫理及安全問題,如腦機接口就需要接入大腦,也就意味著可以避開我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感受器官”來強制獲取我們腦海中的信息,或者強行插入某段我們不喜歡的信息在腦內,甚至直接破壞某個部位。

替代手機的物聯網終端設備最終的發展路徑必定是“接入大腦”,如果技術真的出現了,大家敢不敢用呢?

標簽:

上一篇:前沿資訊!聯想上新拯救者R9000P 2023游戲本 7945HX+4060首發8499元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