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太!熱!了!
(資料圖片)
昨天又是被高溫掌控的一天
自5月26日開始
我國南方迎來了
今年首次大范圍高溫悶熱天氣
廣西自然免不了被拉入高溫群聊
不過前兩天的熱只是“前菜”隨著“晴場”高手副熱帶高壓逐漸加強西伸控制廣西臺風“瑪娃”也逐漸向我國逼近處在臺風外圍的廣西不可避免要吃到下沉氣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吹空調外機
副高和“瑪娃”高溫套裝已發貨
桂林市氣象臺31日8時43分
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
預計未來24小時內市區
將出現37度以上的高溫天氣,
請做好防范。
圖片來源:桂林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截圖
據廣西氣象臺預報顯示,
6月1-2日,我區仍將以高溫天氣為主
圖片來源:廣西天氣微信公眾號
當氣溫過高,
人體大量排汗但水分攝入不足時,
容易導致中暑。
東莞一男子出現熱射病
被送往醫院急救
日前,東莞市石碣醫院接診今年第一例熱射病例,患者周某,連續戶外作業8小時后出現頭暈、大汗、呼吸急促、意識模糊,被工友發現后撥打120送至石碣醫院急救。
據介紹,
周某入院時已是淺昏迷狀態,
體溫高達41℃,
四肢震顫抽搐,
醫務人員為其緊急降溫、散熱、
大量補液維持生命體征。
經醫生診斷:
熱射病可能性大。
經搶救,
周某脫離生命危險,
體溫及神志恢復正常。
那么,有的小伙伴又要問了
什么是熱射病,和中暑是一回事嗎?
接下來,請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什么是熱射病?
熱射病就是重癥中暑,
高溫環境下,
需格外警惕重度中暑,
“熱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話,
一定要引起重視。
中暑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不同,
一般分為
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
1. 先兆中暑
高溫環境中,表現為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38℃。
2. 輕癥中暑
具有先兆中暑的癥狀,同時體溫>38.5℃,并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現象,或者出現皮膚濕冷、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而快的情況。
3. 重癥中暑
常發生高熱、無汗、昏迷,體溫>40℃。通常表現為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
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
均屬于重癥中暑,
其中以熱射病最為嚴重。
熱痙攣
熱環境下或劇烈運動后患者意識清醒,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和抽搐,多發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常呈對稱性,間斷性發作為主。
熱衰竭
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大量出汗、臉色蒼白等虛脫表現。
熱射病
以核心溫度升高>40℃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為特征,如精神狀態改變、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損害。
熱射病是一個
由輕及重的連續過程,
大家一定要提高
對先兆中暑和輕癥中暑的
警惕性和重視性,
出現體溫明顯升高>38℃,
伴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等表現,
應及時識別、就醫,
避免病情加重和進展。
身邊的人
中暑了怎么辦?
中暑可能危及生命,在試圖給患者降溫的同時,周圍其他人應幫忙撥打急救電話。
1.將患者轉移到陰涼的地方。
2. 迅速給患者降溫,如將患者浸泡在浴缸的涼水里;將患者放在涼水淋浴下;用澆花的涼水噴灑在患者身上;用涼水擦拭患者的身體等。
3. 給患者補水,可給一些清涼飲料,如運動飲料。但千萬不可急于補充大量水分,否則會引起嘔吐、腹痛、惡心等癥狀。
4. 熱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發生不自主地抽搐。遇到這種情況時,要避免患者傷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東西,不要試圖給患者喂水。如果患者發生嘔吐,翻轉患者的身體使其側躺,以確保其呼吸道通暢,避免誤吸發生。
5.對于重癥中暑患者,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搬運病人時,應用擔架運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時運送途中要注意,盡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頸部、腋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以保護大腦、心肺等重要臟器。
如何預防?
降低熱射病病死率的關鍵在于預防。
1. 多喝水
高溫天氣,不論運動量大小都要增加水分攝入,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2升水,約等于3-4瓶550毫升的礦泉水。另外,可以多吃含水量比較高的蔬果,比如生菜、黃瓜、西紅柿、桃子、西瓜等等,作為喝水之外的水分補充。
2. 避開高溫環境
盡量在室內活動,穿著質地輕薄、寬松和淺色的衣物;室內也要注意開窗通風,使用電扇、空調等電器降溫。
出行時盡量避開正午前后時段,做好防曬,戶外活動應盡量選擇在陰涼處進行;如果是駕車出行,離開停車場時切勿將兒童和寵物留在車內。不得不在戶外作業或活動時,須注意個人身體狀態,及時休息。
3. 警惕中暑癥狀,及時處理
熱射病不是突然出現,而是逐漸加重。如果出現輕度中暑,比如大量出汗、頭暈無力、胸悶氣短、惡心心慌等癥狀時,一定要重視并及時處理,防止情況惡化。
如果出現了中暑癥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緩解:立即找一個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小口慢飲。休息后,如不好轉,建議及時就醫。
時值酷夏,烈日炎炎,
最后要提醒一下:
用人單位應當加強員工的宣傳和培訓,
積極落實各項預防措施,
切實防范高溫中暑事件的發生,
保障每位勞動者清涼健康過夏!
來源:廣西天氣、東莞疾控、桂林市人民政府官網、騰訊醫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