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私募排排網”。
近日,百億私募半夏投資發布了5月報告。這份向持有人匯報運作動態的工作報告,一般被認為是由“掌門人”李蓓執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報告再次回應了5月半夏投資遭遇的凈值回撤,并對地產行業做出了新的研判。
需求端收縮超預期,李蓓砍倉地產股
報告中坦言,5月半夏投資對持有的幾家地產股做了減倉止損,由于持倉流動性下降,“過程花了1個多星期,使得凈值的沖擊持續了一段時間”。
這與5月下旬,李蓓發文回應凈值回撤時,所說的“過去一周我們一路回撤,一路減倉控制風險度”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半夏減倉地產股,或許不僅是出于回撤控制,報告中稱地產行業需求端的收縮超出預期,行業底部要比預測延后一年左右,到明年上半年。
“整個行業需要在更低的價格水平和銷售水平,在2024年上半年,找到新的底部均衡。除非在這之前出臺強有力的類似大面積棚改之類的政策。”
除了地產股之外,報告對回撤的另一部分歸因為商品持倉的問題,“公司持有的商品多倉跌幅遠大于持有商品空倉的跌幅”。且商品方面下跌速度較快,因此止損過程中凈值滑落也比較多。
針對5月份出現的回撤,半夏投資做出了加強風控體系的決定,報告透露了以下措施:
1.控制總回撤之外,進一步控制單月回撤:從6月起,除了15%的總風險預算,同步執行單月7%的風險預算。
2.進一步降低持倉集中度:單種商品的名義本金占比上限,從 50%下調到 40%。
3.關注持倉流動性:將持倉的規模控制在1周內可以完成建倉/平倉的水平。
報告后段,李蓓再次強調5月初的封盤是真心希望保持業績,“沒有在封盤前集中營銷擴一波規模,甚至之前都沒有提前通知渠道,默默地封盤了。所以,上個月底并沒有集中進來一批客戶買到高點。”
筆者梳理了半夏投資旗下產品近幾年的表現,從年度收益來看,半夏的產品在2020、2021和2022年均實現了正收益,成立以來區間回撤目前也在其內部風控目標以內。
林園表示自己對地產股要“摟一把”
同樣在5月份,私募大佬林園現身私募排排網路演,分享他對當前市場的最新思考與觀點,期間也談到了地產股。合格投資者可回看路演。
在路演中林園被問到了對地產板塊后續表現的看法。林園表示,地產板塊經過大幅下調,他其實是看好的。
“中國人喜歡房子,說起改善生活,很多人都想要換個好房子,這個過程就需要地產公司去完成,所以地產公司不會消亡。”
對于地產行業當前的估值,林園覺得是合理的,只是需要時間的驗證。林園表示對地產股報以密切關注,還覺得“當前我應該要‘摟一把’”。
作為私募老將,林園在私募排排網往期的基金經理年化收益榜上有較好表現,具體到產品來看,林園旗下有相關業績披露的28只產品近五年均實現正收益,其中“***”的就有24只。
此外,林園在今年一季度私募排排網主辦的高峰論壇中,也談及了房地產板塊的投資機會:
“雖然有些地產商倒閉,但我相信這個行業還是大行業。他們倒閉了才要投,我們才能上臺階,我們一貫觀點,什么危機來了,都要上一把,這個時間點說這個問題,不會錯”。
這與當時李蓓的研判是一致的。李蓓在半夏3月報告中曾表示:“現在的地產股,就好像2016年年初的煤炭股。行業經歷了供給側的出清和收縮,需求端剛剛開始觸底回升。相較于當初的煤炭,本輪地產的需求下滑更多,但供給側出清同樣更加的劇烈。雖然我們持有的地產股今年以來表現非常落后,但我們相信,這并不是風險而是機會,后續大漲只是時間問題。”
多家百億私募今年一季度有布局地產股
事實上,今年一季度還有不少私募關注甚至布局了地產板塊。
根據筆者梳理的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報告看,有25家從事房地產開發的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出現了私募基金的身影。其中有7家被百億私募旗下產品重倉持有。
百億私募高毅資產、廣金美好、盤京投資、迎水投資、一村投資和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凌頂投資均持有千萬元以上市值的地產股。
千億私募龍頭高毅資產,旗下有兩只產品今年一季度重倉了浦東金橋;迎水投資、廣金美好和盤京投資也重倉了地產股超過1億元,其中迎水投資是重倉持有了兩只地產股。
除了在A股布局地產板塊之外,根據5月份高毅資產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2023年一季度持倉報告顯示,高毅資產在海外還持有貝殼等地產概念股。
對此,高毅資產“掌門人”邱國鷺曾表示,去年部分民營地產企業的債務危機對上下游產業鏈形成拖累,加上其他內外部因素導致A股、港股等主要市場的系統性下跌,隨著國內地產債務問題改善和資本市場觸底反彈,資本市場的投資變得極具性價比。
此前媒體也曾報道,“公奔私”明星基金經理周應波旗下的「運舟成長精選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去年四季度也新進了地產板塊的信達地產前十大流通股東。
巧合的是,半夏投資在3月報告中表達對地產板塊的強烈看好,稱其為“10年一遇級別的機會”后,地產板塊發生強烈反彈;而在5月止損減倉后,地產板塊再次于 6月2日迎來強勢反彈。
風險揭示:投資有風險,本資料涉及基金的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諾或預測產品未來收益。投資者應謹慎注意各項風險,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銷售文件,充分認識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投資決策,對投資決策自負盈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