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聞】北京保利2022秋拍丨古籍文獻 金石碑帖 翰墨菁萃 西文經典

2023-02-05 20:03:40 來源:北京保利拍賣

北京保利2022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籍文獻 金石碑帖 翰墨菁萃 西文經典專場日程安排

【預展時間】

2023年2月18日至22日

【預展地點】

北京國貿大酒店

【拍賣地點】

北京國貿大酒店

【拍賣時間】

2月23日(星期四)

13:00 古籍文獻 金石碑帖 翰墨菁萃 西文經典(C廳)

掃碼閱覽電子圖錄

美好映萬家,團圓共此時!北京保利2022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古籍專場如良緣恰逢藏家之期許,將于2月23日舉槌,此次在古籍文獻、金石碑帖、翰墨菁萃、西文經典四大板塊基礎上包含五個特色專題,眾多首現拍場之重要藏品,吉光鳳羽,我們誠邀您共饗其珍。

古籍文獻

Lot 0111

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二十卷文集二卷附錄一卷

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幾山人刻明易山人印本

12冊 白棉紙本 31.5×18.2 cm.

提要:卷內題“大明嘉靖丙申明易山人校刻”,版心鐫刻工姓名,南宋黃希、黃鶴父子初輯成此書,將一百五十余人的杜集注釋匯于一本之中,并按編年體例依次編輯,幾將宋以前杜集注文搜寫殆盡,又經元代高楚方注,極為完善,影響深遠。拍品字大悅目,白棉紙撫印精良,歷經近五百年仍觸手如新,洵可寶之。

著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歷代珍稀版本經眼錄》《藏園訂補亭書目》《藏園群書經眼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中國善本書提要》

RMB 700,000-800,000

Lot 0109

古文淵鑒六十四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內府刻四色套印本

清圣祖玄燁選、徐乾學等輯并注

4函24冊 開化紙本 29.2×16.7 cm.

提要:《古文淵鑒》亦名《淵鑒古文選》,是集歷代散文為一書的文學總集。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親自選錄上起春秋、下迄宋末的文章,包括左傳、國語、國策等書及詒、表、書、議、奏、疏、論、序諸體文,擇其辭義精純可以宣揚六經者匯為正集;間有瑰麗之篇,列為別集;旁采諸子錄其要論,以為外集;共合一千三百二十四篇。此拍品首有康熙年御制序文。開本闊大,開化紙精印,品相如初,頗為珍貴,為清內府刊書之上乘作品。原裝黃綾封面,有藍綾包角。綾制簽條題“淵鑒齋古文”。首有康熙二十四年序并原鈐印。次接目錄,次正文。十行二十字,上下黑口,四周單邊。無行格,眉端鐫評寫刻,行間刻句讀。套色精準艷麗,賞心悅目。初刊初印,厚冊裝幀,無襯紙。品相上佳,當為藏者所寶。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總集類《清代內府刻書圖錄》

RMB 300,000-350,000

Lot 0107

通鑒紀事本末卷第二十二

宋寶祐五年(1257)趙與籌刻本

宋袁樞撰

1函2冊(98筒頁)紙本?32.5×24 cm.

提要:撰者袁樞,字機仲,宋孝宗隆興二年進士,曾任太學學錄,因得罪權相,乾祐九年作嚴州教授,著成此書,成書后,招為太宗正簿。《通鑒紀事本末》著者開創紀事本末體史書之先,依歷史時間順序,起自三家分晉,終于周世宗征淮南,凡一千三百六十年歷史,經緯清晰,史料集中,按年記述,事之始末皆一閱了然。《通鑒紀事本末》成書初刻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為嚴陵郡庠本,世稱小字本。趙與籌居湖州,以嚴陵本字小誤多,于是精加校準,再刊于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為湖州刻本,世稱大字本。趙與籌,宋太祖十世孫,嘉定十三年進士,累官淮浙發運史。

是書十一行十九字,為卷第二十二全卷。上冊48筒頁,下冊50筒頁。版心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上記字數,下為卷數、頁次及刊工。書中玄、朗、敬、殷、征、真、構、慎等缺筆,分別避宋仁宗、高宗、孝宗等名諱。刻工名有三吳宗、吳炎、黃佑、梁貢甫、徐僥、徐侃、鐘季升、王樺、徐嵩、馬良、史祖、徐珙、蔡成、翁期、何祖、顧祺、劉隱、王大用、林茂等。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史部紀事本末類《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訂補郘亭書目》《增訂四庫簡目標注》《中國古籍版刻辭典》

RMB 300,000-400,000

Lot 0093

芥子園畫傳五卷

清康熙十八年(1679)套印本

李漁 撰

1函5冊 開化紙 26.7×17 cm.

提要:《芥子園畫傳》初集原刻紙墨精良,套色清雅,受到廣泛好評,康熙以來陸續有了十數種翻刻本,而原刻在光緒間即稀如星鳳。何者為其原版,在近代的認定工作頗費周折。日本學者古原宏伸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文章《

此件拍品,五卷五冊一函,開化紙潔白細潤,墨色黑亮,線條遒勁,邊框界限清晰,套色清雅,印章粲然,套印部分位置精準,沒有任何參差不對應。卷五的八分書大字沒有飛白,且第一圖左側邊山止于左數第一、二兩樹之間。經過對比此拍品具有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初級原本特征,當為康熙初級原刻,雖歷經多年品相有損,但仍為藏家可寶。

RMB 500,000- 600, 000

Lot 0076

陳介祺 萬印樓印選(快雪樓王式園舊藏)

清鈐印本

2冊 紙本 24.3×14 cm.

提要:是書二冊木夾經折裝,有高野侯題簽,首為高野侯、吳劍莘題。冊各約十六開,共集印蛻百余方。

萬印樓是陳介祺于清道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海濱病叟、齊東陶父,別署十鐘山房、萬印樓。今山東濰坊濰城區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咸豐間致仕歸里。在以后的三十年中,專心致于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

快雪樓主人王鯤徙(1890-1954)字式園,浙江杭州人,民國著名收藏家,上海蜜蜂畫社第一期社員。1930年中國文藝學院在上海成立,黃賓虹任院長,王式園為校董之一。期間與黃賓虹、賀天健、陸丹林等人友善,并將所獲畫友饋贈的書畫精品集成《式園時賢書畫集》刊行。

高野侯(1878-1952)現代畫家、鑒賞家。字時顯,號欣木、可庵,浙江杭縣(今余杭)人。清末舉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

題簽:1.萬印樓印選,快雪樓珍秘,野侯題。鈐印:高野侯印。2.萬印樓印選。鈐印:可盦六十哉后作。

題跋:1.濰縣陳簠齋介祺因南海何昆玉潘毅堂藏印歸簠齋,遂益以匧中所聚,拓以為譜,曰《十鐘山房印舉》,命次子編次,以其疾未成。既更十余年,所得古璽印益多,已年逾七旬,乃自為之,仍曰印舉,都三十舉一百九十又一冊,為故印璽印譜最鉅之帙矣。后以所藏印璽近萬鈕,遂顏所居為“萬印樓”,而未及拓譜也。茲吳君劍華選印五百鈕為《萬印樓印選》,雖遺珠極多而所選者大半精品。式園吾兄裝治成冊,屬題冊耑,因附識數言于后,丁丑六月野侯。

2.丙子秋獲觀萬印樓藏印,選其精者得秦鉨二百五十方,漢官印五十方,私印二百方,拓成十冊,奉式園吾師雅賞。門人吳劍華記于北平。鈐印:吳劍華印。王鯤徙(1890-1954)字式園,浙江杭州人,民國著名收藏家,上海蜜蜂畫社第一期社員。1930年中國文藝學院在上海成立,黃賓虹任院長,王式園為校董之一。期間與黃賓虹、賀天健、陸丹林等人友善,并將所獲畫友饋贈的書畫精品集成《式園時賢書畫集》刊行。

RMB 1,000-2,000

Lot 0092

李明仲營造法式三十四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民國十四年(1925)武進陶湘刻本

1函8冊 白紙 33.3×23.1 cm.

提要:是書于宋元符三年編纂完成,為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范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宋代有“崇寧本”與“紹興本”二種刻本,而民間也流傳有抄本。至清末,完整之本僅存錢塘嘉惠堂丁氏重抄張芙川影宋本,世稱丁本。1919年朱啟鈐先生借南京圖書館所藏丁氏抄本進行編印,1925年陶氏以丁本與文瀾、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后,按宋版式及字體木版雕刻,書中“圖樣”部分用彩色石版印刷。全書雕版精致,印刷精美,色彩艷麗,成本高昂,當年即售大洋百元,為民國刊本之白眉。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RMB 100,000-110,000

Lot 0075

顧氏集古印譜六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明萬歷間顧從德鈐印本

明 羅王常編,顧從德校

1函8冊 白棉紙本 27.8×17.8 cm.

提要:是書著者明代顧從德(1519-1587),字汝修,上海人,世居肇家浜南。顧從德之父顧定芳為太醫院御醫,博雅好古,喜愛收藏歷代名跡、器物。經顧定芳及其子孫輩顧從禮、顧從德、顧從義、顧天錫等數十年來不遺余力的搜購,庋藏的商周彝鼎、法書名畫、金玉印章等達數千件。顧氏嘗于隆慶六年(1572)匯三世所藏秦漢原印鈐成《顧氏集古印譜》二十部,此版本極為罕見,又于萬歷三年(1575)依原拓本并廣以舊譜摹刻于木版,集輯古印三千四百余鈕。是書每頁印橫列二排六枚至二三枚不等,印文下均有釋文紐制,官印間有考釋,印文及格均用朱刷,書口下有“顧氏蕓閣”四字,此木板刷印本較多而本拍品為鈐印本,與摹刻于木板刷印本不同,應為先刻好行格文字,刷印好之后,以所摹刻秦漢印鈐于相應位置。雖非以秦漢原印鈐蓋,然較木板刷印者更勝一籌。

顧從德的《集古印譜》在題列編排、用箋規格、譯文考證等方面都極其細致,為以后的印譜形制奠定了基礎。不僅如此,此書極為完善的編輯體例一直為以后編輯印譜者所效仿。它在印壇的影響超出了歷史上任何一種集古印譜,為秦漢印的研究人員提供了精湛的范本,同時對古代官制、地理、姓氏和史事的探索都有珍貴的參考價值,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依原印鐫刻的銅玉印譜,保存了古印的面貌,開創了依秦漢原印刻印成譜的先河。

RMB 80,000-85,000

Lot 0105

袁中郎十集十六卷

明萬歷繡水周氏刻本

明 袁宏道撰

1函8冊 紙本 28.2×17.4 cm.

提要:《綜錄》所收袁集最早合刊叢書為《袁中郎十集》分為《廣莊》《敝篋》《破研齋集》《廣陵集》《桃源泳》《華嵩游草》《瓶史》《觴政》《狂言》《狂言別集》等。可知《十集》乃取諸家書版的匯印本。明人刻明集,誠不多見。

袁宏道(1568-1610),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中郎,號石公。萬歷二十年進士。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稱三袁,抨擊王世貞、李攀龍復古之風,主張詩文以抒寫性靈為主,時稱“公安體”,開創了晚明小品文的先河。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

RMB 1,000-2,000

Lot 0106

歐陽先生文粹二十卷遺粹十卷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郭云鵬寶善堂刻本

宋 歐陽修撰;明 郭云鵬輯

1函6冊 白棉紙本 25.1×17.5 cm.

摘要:是書為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文集。歐陽修生前為文壇領袖,去世后所編總集已多達一百三十余卷。宋時陳亮選其中優秀者一百三十余篇,編為《文粹》一書。至明代嘉靖時,郭云鵬又從《總集》中輯出八十余篇,作為《遺粹》與陳選本并刊于世,成為明代中葉歐陽修文章最流行的選本。

是書卷首宋元佑六年(1091)蘇軾《六一居士文集序》,次《歐陽文忠公本傳》,次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次《蘇子瞻祭歐文忠公文》、《王介甫祭歐文忠公文》、《曾子固祭歐文忠公文》、《蘇子瞻又祭歐文忠公文》,次墓志,次標目,標目末葉鐫“宋儒/聚精”。《文粹》正文末宋干道癸巳年(1173)陳亮后敘,后敘末葉鐫“吳會郭云鵬校/勘刻于寶善堂”。《遺粹》卷首標目末葉鐫“明人/版萃”,正文末鐫“吳郡云鵬/選輯附梓”,書末明嘉靖丁未年(1547)郭云鵬跋,跋葉末鐫“嘉靖丁未/中元布行”。筆體舒展,字口爽利,眉間多批。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宋別集類、《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四庫簡目標注》、《善本書提要》

RMB 1,000-2,000

Lot 0044

敬齋古今黈八卷(最新發現的外聚珍本)

清乾隆間覆聚珍版精刻本

(元)李冶撰

1函2厚冊?竹紙?24.4×15.6 cm.

提要: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聚珍版印書,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十日,因大學士董誥“奏請頒發武英殿聚珍版書于東南五省各一份,情愿刊印者,聽其翻版通行”,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五省先后翻刻,俗稱“外聚珍”,相對而言學者將武英殿聚珍版稱之為“內聚珍”。外聚珍雖各省翻刻品種不同、板框大小略有差異,但版式相近,它們都是半頁9行,行21字,注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與武英殿聚珍版完全相合。

此本有內封,楷書大字刻書名。卷首《御制題敬齋古今黈》,次《元史李冶本傳》。目錄下刻“武英殿聚珍版原本”,尾附紀昀、陸錫熊等大臣按語,顯系自內聚珍翻雕。

出人意料的是,此本為半葉十行,行廿一字,注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與內、外聚珍本半葉九行不同,且左右雙欄亦和它們的四周雙欄不合--為溢出五省翻刻本之外的新品種,既不知何時、何地所刊【以刻工風格及紙墨度之,刻板時間當在乾隆年間】?更不清楚一共翻刻了多少個品種,還是僅此一種?由于傳世極罕,市場首次出現,更未被國內外學者所提及,為內、外聚珍版的研究提供了一件嶄新的實物,彌足珍貴。

晚清著名藏書家和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曾提及汪汝瑮無年月重刻武英殿聚珍版七種,內收《敬齋古今黈》八卷。其中僅有《蠻書》一種在目錄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一行,其余六種皆無之。七種行款均為十行廿一字,與本場拍品相同,而與五省翻刻本不同。唯一不同處,本拍品目錄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一行,葉德輝本無此,是否二部同板而葉氏本散佚不存,抑或拍品為另一種新型刻板,因無實物可供比對,暫時無法輕下結論。葉氏在《郋園讀書志》卷六評析道:“此七種為藏書家及談版本學者所未見,當是印行不多,版為粵匪之亂所毀,故其子孫修補振綺堂所刻書版,亦未述及之,知其毀失久矣。”觀葉氏解題,知其非常重視這七種溢出五省翻刻本之外的新版本,可謂古書鑒賞之知音。按汪汝瑮,生卒年不詳,錢塘人,著有《北窗吟稿》等,為清代著名藏書樓振綺堂第二代傳人。乾隆間征召天下遺書時,汪憲已逝,其長子汪汝瑮將振綺堂所藏秘籍三百馀種進呈,被《四庫全書》著錄一百五十一種,存目一百二十二種。并因此與孫氏壽松堂一起,得賜初印《佩文韻府》一部,發還之《曲洧舊聞》與《書苑菁華》二書,乾隆還親筆題詩以示褒獎。

又此本宋體字鐫刻極其精整,遠勝內聚珍,與外聚珍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摹印精麗,字口犀利,墨色濃郁,為極初印本。瓷青紙書衣,淡湖綾包角,米黃色雙絲線裝訂,顯得樸素而典雅。原裝原函,品相甚佳。

偶一翻閱,此本卷之三第十四葉第八行第十九字被挖改補刻成“史”字,并黏貼在原書紙上,透過光線可以看到原本此字為“使”字。考《史記》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記載:“梁內史之缺也……竇太后聞,乃詔以安國為內史。”知“內史”勝“內使”,故改刻。由于時間匆忙,未及一一檢尋。然即此一字之改而知之,此本尚是試印校訂本,更為此書增添光彩。

序稱“永樂大典聚書雖多,而依韻雜排,割裂凌亂,以有用之書,散之無用,誠可惜已。命詞臣重加校錄,裒輯于零斷之余,率多善本。《古今黈》其一也。此書目見于元史者,凡四十卷。今所收雖僅五之一,而四庫臚編,具有條理,仍不失為完書。且辨析疑義,折衷厘正,尤極精審,洵散篇中之最佳者。至李冶以黈名書,惟取義于不外聽,予則以黈纊塞聰,有合于君臨之道。因題什而序之。(題詩)韻分書割太無端,不學從來致浩嘆。裒散排全資翰苑,連珠集腋得神完。覃研喜見仁卿(小字注冶字)著,典核應同觀國(小字注王)看。方朔創言蘊古衍(小字雙行注‘雖黈纊塞耳,而聽于無/聲,張蘊古大寶箴語’)繹文永惕作君難。”次《元史李冶本傳》。次《敬齋古今黈目錄》,下刻“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依次為卷一收“經類三十三條”,卷二收“經類三十四條”,卷三收“史類四十六條”,卷四收“史類三十九條”,卷五收“子類三十三條”,卷六收“子類二十一條”,卷七收“集類四十二條”,卷八收“集類四十六條”。合計二百九十四條條目。目錄尾接大臣按語:“臣(小字)等謹案:《敬齋古今黈》,此書作者元李冶,字仁卿,自號敬齋。真定欒城人。金末登進士,辟知均州。金亡后,家于元氏。世祖屢加禮聘,最后以學士召,就職朞月,以老病辭去。事跡詳見《元史本傳》。此書專為考訂而作,取載籍疑義,一一詳辨其間。其記問掩通,于千古沿訛習謬之故,實能鉤深索隱,而洞見其所以然。四庫館臣稱此書“在宋元說部中,典核可比孫奕、王觀國,博瞻可比洪邁、王應麟,其他未有能過之者也。”原本四十卷,此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而出,分成八卷,經史子集各二卷,共計收條目二百九十四則。

總之,此本之重要性可歸納成四點:

第一,它與武英殿聚珍版及五省翻刻本行款不同,實為溢出五省翻刻本之外的新品種,傳世極罕,市場首次出現,更未被國內外學者所提及,為內、外聚珍版的研究提供了一件嶄新的實物,彌足珍貴。

第二,卷三第十四葉八行十九字挖改成“史”,與《史記》相合,勝過原本“使”字,即此一字之改,可知其為試印校改本。

第三,鐫刻精整,勝過內府本。

第四,此書在宋元說部中為難得的上乘之作。

鈐印:“衣林”朱文方印

RMB 25,000-28,000

Lot 0045

遼史紀事本末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李栘鄂樓家刻本

(清)萍鄉李有棠撰

1函6冊?白紙?27.8×16.3 cm.

提要:我國史部著述汗牛充棟,連綿三千余年而未有間斷,實為人類歷史上之僅見。自孔子修訂《春秋》,司馬遷編纂《史記》,其體例無外乎編年與紀傳。自宋代袁樞創建紀事本末體,遂使紀傳、編年貫通為一。

清末史學家李有棠化了二十多年的精力,主要研究遼史和金史。二十四史中的宋、遼、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脫脫主持修撰的,三史成書時間都很倉促,錯訛、掛漏甚多,尤以《遼史》為最甚。他以《遼史》為主,參以新舊《五代史》、《宋史》、《元史》、《契丹國志》、《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及各家說部、碑傳、文集數百種。考訂錯訛,補充遺漏,用力甚勤,厥功甚偉。最后于光緒十年(1884),因深憾遼、金二代紀事本末中缺,始仿袁樞、陳邦瞻體例,編成《遼史紀事本末》四十卷。分“正文”和“考異”兩部分。“正文”對遼史紀傳中所載史實,按四十專題纂輯,縷晰條分,窮源竟委。“考異”則占全書大半,對人名、輿地、建置、職官、年代等多所考訂,小注雙行,將諸種異同逐條分載;每條之下,列舉大量史料和釋疑線索,以便觀覽;質疑之中附有作者見解,說理性強,令人信服。譯名悉從乾隆《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與舊史歧異。

此書于光緒二十年(1894)在上海石印成書,是為初版。其后,作者又花了近十年的工夫,對是書作了大量的補充、修正。于光緒廿九年在自家栘鄂樓雇工刻印,由他親自指導和校對。故此家藏版不僅內容上更精審,而且鐫刻準確,印刷精美。據說當年只印一千部,是為兩書的第二次出版。刊刻之際,正值江西學政吳士鑒向朝廷推薦,在進呈遼片奏中稱:“今得此書,博考群編,蔚為鉅制,實為乙部中不朽之作”。禮部尚書徐甫在覆奏中稱:“該員以類排纂,用力甚勤,而于政治得失之間尤多深意。”朝廷諭旨中稱:“前據奏稱,該員排纂成書,用力甚勤等語,李有棠賞給內閣中書銜,以示嘉獎。”一時海內士林傳為盛事。

此家刻本內封大字印書名,背面刻刊記二行:“光緒癸卯仲冬/李栘鄂樓開雕”,用深紅色宣紙印制。此種顏色用于扉頁,在家譜中偶能見之,而在四部書中甚為稀見。卷首印吳仕鑒上薦奏疏、禮部尚書徐甫覆奏及朝廷諭旨--采用朱墨兩色套印,先以朱色印制五爪雙龍戲珠與吉祥云紋以及四周邊欄;再以墨色印刷奏疏、諭旨,及篇名、魚尾、葉碼、黑口。通常朝廷諭旨,以紅色印出帶龍紋的闊大邊欄,而很少有以龍云紋印作底色者,其產生的視覺沖擊力,令人震撼。拍品品佳,原裝原函。

RMB 8,000-9,000

Lot 0091

暖紅室匯刻西廂記三種全

(匯刻傳奇第一《董解元西廂四卷》、匯刻傳奇第二《西廂記五卷》、

《元人曾對弈西廂附錄十卷》)

民國年暖紅室精刻本

3函14冊?白紙?34×18 cm.

提要:此拍品為暖紅室匯刻西廂記三種全,含:1.匯刻傳奇第一《董解元西廂四卷》附跋1函4冊;2.匯刻傳奇第二《西廂記五卷》附跋1函4冊;3.《元人曾對弈西廂附錄十卷》1函6冊。

《暖紅室匯刻傳奇》為昆曲劇本總集,是研究我國戲曲的重要版本書,所用底本皆經吳梅等人校勘,所謂雕版讎校俱精,藝林稱為善本。暖紅室主人即近人劉世珩。劉氏經過二十年刊成傳奇、雜劇三十種,附刊六種,附別行二種。《西廂記》附錄十三種;《還魂記》附錄一種,都五十又一種。其中匯刻傳奇第一、第二即為本拍品中《董西廂》及《西廂記》,亦為劉氏匯刻開端。

此《董解元西廂四卷》首有暖紅主人傅春姍署簽“董解元弦索西廂記”,次崔鶯鶯像及河中普救寺西廂圖,《西廂記五卷》首有署簽“西廂記”,次凡例、圖十幅。該本直至今日仍多次再版,謂流傳廣、影響大,稱中國版刻史上重要經典。

劉世珩(1874-1926)清末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文學家。小字奎元,字聚卿,又字蔥石,號檵庵、聚卿,別號楚園,別署靈田耕者、枕雷道士。安徽貴池人,光緒舉人。家藏圖書極多,刊刻書籍頗多。

此拍品集暖紅室所出西廂記相關三種全卷,為拍場少見。金鑲玉裝。

RMB 50,000-55,000

Lot 0072

東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賀天健舊藏)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茅維刻本

4函24冊?竹紙?26×17.7 cm.

提要:是書半頁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此書囊括了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平生的詩詞及文章。此套書為賀天健舊藏,賀天健(1891年-1977年),原名賀駿,又名賀炳南,字健叟,別署健父、阿難等,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中國畫畫家、書法家。其書法作品《東風吹到好江山》曾獲世界美術博覽會一等獎。出版有《賀天健畫集》《賀天健山水冊》等,著《學山水畫過程自述》。

鈐印:賀天健鉥、水云深處、陳沂配印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宋別集類。

RMB 1,000-2,000

Lot 0073

重槧宋本十三經注疏

清嘉慶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字本

20函140冊 25×15 cm.

提要十三經為儒家著名經典,其書經過歷代傳抄刊印,不無謬誤。清嘉慶年間,江西巡撫阮元參考唐石經,岳本、古本、宋本、影宋鈔本、十行本、閩本、監本、毛本對十三經進行了系統地校勘考證,方成此書。其中《周易正義》十卷、《尚書正義》二十卷、《毛詩正義》七十卷、《周禮注疏》四十二卷、《儀禮注疏》五十卷、《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春秋谷梁傳注疏》二十卷、《論語注疏》二十卷、《孝經注疏》九卷、《爾雅注疏》十卷、《孟子注疏》十四卷。書中所附校勘記更是經學中的名著,自此十三經以阮本為定本,世稱善本。阮元本初刻于嘉慶二十年,訛誤甚多,道光六年南昌府學對阮元本重新修訂,匡正謬誤。南昌府學本由此成為十三經校注的最優刻本。

RMB 50,000-55,000

Lot 0074

十三經類語十四卷十三經序論選一卷(王云五舊藏)

明崇禎十三年(1640)杭州刻本

(明)豫章羅萬藻文止類,西湖魯重民孔式纂注

2函16冊?竹紙?25.2×15.6 cm.

要:首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春日婁東張溥撰序,序稱“西江文止羅子,更為比而屬之,別白科指,各有條分。而錢江魯孔式氏既得其編,兼附以注。”后列舉此書“乃有五利”,推崇之意溢于言表。此序半葉四行,行低一格九字,字大如錢,為典型晚明江南刻板風氣,序尾摹刻“天如”、“太史氏”白文大方印。次庚辰虎林陸運昌序;豫章羅萬藻序,四行十四字,末署“丙子秋月,西泠關雒書”及 “旌邑劉惟學梓”小字刊記一行。次《紀略》,第一頁版心刻“劉儀卿(儀為簡化)梓”,末署“庚辰夏仲明湖魯重民識”。卷首即《十三經序選》。《十三經類語總目》分為君臣、妾媵、貞淫、威儀、去邪、征伐、婚姻、祭法、飲食、名器、營建、器用寶玉、占夢等門134類。

各卷題“豫章羅萬藻文止類,西湖魯重民孔式纂注”。半葉八行,行廿二字,小字注雙行同。白口,四周單欄。版心上刻書名,中刻卷幾,其下門類,下為頁碼,最末記“旌邑劉達甫刻”。

先是明胡尚紅輯《子史類語》二十四卷,有明天啟六年刻本,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其后方有《十三經類語》十四卷,明羅萬藻輯,《十三經序論選》一卷,何兆圣輯,有明崇禎十三年刻本和明崇禎金閶東觀閣、臣古齋刻本兩種。拍品為此書初刻本,所記刻工劉惟學、劉儀卿、劉達甫皆為徽州刻板名匠。

羅萬藻(?-1647),字文止。江西臨川人。明末古文家。祭酒倪元璐非常賞識他的才華,多次勸說、極力保舉他入朝。弘光元年,福王朱由崧召他為福建上杭知縣。第二年,唐王朱聿鍵偏安福建,提拔為禮部主事。天資聰穎,英敏過人,幼年拜戲劇大師湯顯祖為師,博覽群書、廣納百家之言。萬歷末,與同鄉陳際泰、章世純、艾南英結“豫章社”,制義時文,名噪一時,并稱為“臨川四才子”,時稱“江西四家”。他在制義創作方面獨辟蹊徑,自成一體,堅潔深秀,囊括百家之言,既引人入勝,又能切中時弊。明末清初大文豪吳偉業撰《復社紀事》謂:“自制舉藝之法行,其撰著之富,單行可傳,無如臨川陳大士際泰。大士與其友羅文止萬藻、章大力世純、艾千子南英,實共為此學;三子者僅舉于鄉、大士久困諸生,未遇也。”清代方苞評價他能“以深微高韻遠情,超然塵埃之表”。由此可見,直到清初學者對他的時文造詣依然推崇有加,實因此書編輯之功。《四庫全書》著錄此書。

關于本書刻印者魯重民 ,字孔式,明末杭州書賈。日本學者荒木猛先生于1983年6月發表在《東方》雜志上的《關于〈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內閣文庫藏本)的出版書肆》。敏銳地發現了內閣本的封皮襯紙是用了廢棄的《八品函》《十三經類語》的書頁。這些書頁都是杭州魯重民刻印的。于是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此人(魯重民)恐怕正是內閣本《金瓶梅》的刊行者,而其刊行的年代當在明代氣運將盡的崇禎十三年之后不遠。”指出魯重民還印了許多大部頭的熱門書,除本書外,尚有《官制備考》《姓氏纂譜》《輿圖摘要》《時物典匯》《四六類編》等等。

本書收藏者王云五(1888-1979),名鴻楨,字日祥,號岫廬。現代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廣東香山人,出生于上海。1907年春任振群學社社長。1909年任閘北留美預備學堂教務長,1912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報》主編及北京大學、國民大學、中國公學大學部等英語教授。1921年,由胡適推薦到商務編譯所工作。在商務印書館的25年時間里,堅持以“教育普及、學術獨立”為出版方針,出版世人矚目的《萬有文庫》《中國文化史叢書》《大學叢書》等大型叢書,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以平民化的出版視角、商業化的經營手段帶領商務走向出版業新的輝煌。編著了《王云五大詞典》《王云五小詞典》。并復興東方圖書館。

鈐印:“岫廬鑒藏”白方、“名藏太室之庭”朱方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著錄公藏只有三部,甚為珍稀。

RMB 45,000-48,000

金石碑帖

Lot 0172

翦淞閣集金石文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清拓本

1冊 紙本 38.1×24.2 cm.

題簽:翦淞閣收集金石文字之十二。老蘭夫子大人命湯安題,時丙寅四月同客滬瀆。

鈐印:安、臨澤 題耑:吉祥云護。蘭史道長精鑒別,所集金文石墨有各家題識,彌足珍重,敬題四字以歸之。夢坡居士。

鈐印:夢坡篆隸

說明:此冊收錄《北魏蘇綽造像石》、《漢人亭長畫像》《開元十二年甲子閏十二月節度使判官李堂敬造磚》《建安畫像磚》《草隸磚》《秦犁量》《西周鎏金大泉》《魏正始鎏金像》《埃及石像》《吳越金鎏銅舍利塔造像記》《晉磚》《隋鐵玉符》等拓片諸品,潘飛聲舊藏,金蓉鏡、湯安、鄒安、徐乃昌、周慶云等題注。

潘飛聲(1858-1934),字蘭史,號劍士、老蘭,別署劍道人,齋名剪淞閣、水晶庵。祖籍福建,寄籍廣東廣州。香港《華字日報》、《實報》主筆。南社成員。近代著名詩人、書畫家,為“近代嶺南六大家”之一。

湯安(1888-1967),嘉興人,字臨澤,以字行,上海《商務日報》副主筆,有正書局編輯等。善篆刻,工書畫,尤工仿古,所作鬼斧神工,虎賁中郎,獨步近世為第一人者。

鄒安(1864-1940),字壽祺,一字景叔,號適廬,別稱廣倉,雙玉主人,室名朋壽堂、雙玉璽齋。光緒二十九年補行殿試,中。曾入詁經精舍學習,善治《公羊》。博覽古器,考訂精詳,精金石文字之學。清末民國時期金石研究及收藏大家,毛公鼎曾為其所藏。曾任上海倉圣明智大學教授,著有《周金文存》、《藝術類征》、《草隸存》、《夢坡室獲古叢編》、《朋壽室經說六卷附策問一卷》等論著行世。

周慶云(1866-1934),字景星,號湘齡,別號夢坡,浙江吳興人。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精于書畫金石收藏,編有《夢坡室獲古叢編》、《夢坡室藏硯拓本》,主修《南潯志》、《莫干山志》、《西溪秋雪庵志》等地方志。

鑒藏印:月子拓、潘蘭史、老蘭審定、蘭史珍藏不假不送、景叔、壽祺、蓉鏡、鄒安、適廬金石、缶道人、吳俊長年、鄧氏金石、風雨樓、樊山、曹氏洵卿、水晶菴道士 、烏程周慶云印

RMB 50,000-55,000

Lot 0170

吳大澂篆書金石文字冊(鄭文焯舊藏)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舊拓本

1冊(附散紙四張)?紙本?21×16.2 cm.

提要:此冊為鶴道人鄭文焯舊藏,收錄吳大澂山水一幀、小字篆書聯六對、金石拓片兩幀,前后有鶴道人藏馬拓、宋瓷瓶底拓、漢玉印蛻三方并何震款“聽鸝深處”印蛻。

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自號江南退士,別號大鶴山人、鶴道人、瘦碧、冷紅詞客等,山東高密人。曾任內閣中書,工詩詞,通音律,擅書畫,長于金石古器之鑒,而以詞人著稱于世,著有《大鶴山房全集》。

RMB 15,000-18,000

Lot 0171

秦漢金石文字精拓冊(馮柳東、阮元、張燕昌舊藏)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舊拓本

1冊 紙本 23×14.3 cm.

題簽:秦漢金石文字精拓冊子。馮柳東大夫、阮蕓臺相國、張叔未解元舊藏。

提要:此冊匯鐘鼎彝器、古錢幣、弩鐵、瓦當、造像、石刻、茶壺等銘文字拓片26品,附李羲民縮本蘭亭拓片1頁,張燕昌、其淦題跋。

馮登府(1783-1841),一作登甫,字云伯,號勺園,又號柳東,浙江嘉興人。

阮元(1764- 1849),字伯元,號蕓臺、雷塘庵主、揅經老人、怡性老人,江蘇揚州儀征人。清朝中期官員、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

張燕昌(1738-1814),字文魚,號芑堂,又號金粟山人,清浙江海鹽武原鎮人。擅篆、隸、飛白、行、楷書,精金石篆刻、勒石,工畫蘭竹,兼善山水、人物、花卉,亦精竹木雕刻,皆攸然越俗,別有意趣。大膽創新,試以飛白體入印,被譽為浙派篆刻的“負弩前驅”。海鹽文人治印之風,變始自張氏。亦曾師事嘉興張庚,又在杭州與梁同書、翁方綱探討考釋,終日不倦,多所創見。為浙派創始人丁敬高弟。

鈐印:柳軒、阮元、利、廷濟、浙西布衣、淦印、蓮生戲墨

RMB 15,000-18,000

Lot 0173

王存善舊藏 明拓多寶塔碑(王存善、劉九庵跋)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明拓本

1冊 紙本 33.7×17.3 cm.

提要:是拓為清代藏書家王存善舊藏鈐印并邊題,并有近代書畫鑒定大家劉九庵觀款一行。紙墨古樸,品相完好,為明拓精本。

王存善(1849-1916),字子展,清末民初藏書家,浙江杭州人,曾主持招商局并擔任漢冶萍公司董事,藏書達20萬卷,宋元本眾多,藏宋拓碑版亦富,編有《知悔齋檢書續目》。

鈐印:存善所得金石(朱)、史鶴齡印(白)、子孫保之(朱)、篆香(朱)、子展(朱)、王(朱)、存善(朱)、老九(朱)、庵(白)、琴川張氏(朱)、仁和王子展收藏之印(白)

RMB 400,000-450,000

Lot 0183

崔名耀題跋碑帖十種(張學良恩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舊拓本

10張 紙本 尺寸不一

提要:內含:秦瑯琊臺刻石、隋舍利塔下銘、漢張遷碑、魏孟顯達碑、唐仵欽墓志、晉爨寶子碑、前秦鄧太尉祠碑、唐姜行本紀功碑、唐秦樺信故夫人張氏墓志銘、東漢教官碑共十種。

崔名耀(1870-?),字駿聲,今臺安縣臺安鎮四道村人。因其學識淵博,又頗孚眾望,受到張作霖器重。受聘為張學良家庭恩師,大帥府私塾館老師,并隨張作霖身邊辦公務。1922年之后,崔名耀被張作霖委任為奉天巡閱使署的秘書處委員,一度成為大帥府里的座上賓。崔名耀備受張氏父子的垂青,尤其在張學良主政東北之后,為了不忘當年恩師的教誨,對崔名耀更加關懷備至。

RMB 1,000-2,000

Lot 0184

瓦當拓本(86幅)(端方、徐世襄舊藏)

舊拓本

2冊 紙本 30×30 cm.

提要:上冊四十一幅,下冊四十五幅,共計八十六幅。托忒克?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陶齋,清末大臣,金石學家。

徐世襄,字君彥、號樸園。天津人。徐世昌之堂弟。

鈐印:陶齋古陶、君彥等

RMB 1,000-2,000

Lot 0185

唐麟德元年劉玄竧造像(端方題藏)

舊拓本

1軸?紙本?107.5×50.5 cm.

提要:托忒克?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陶齋,清末大臣,金石學家。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RMB 18,000-20,000

Lot 0186

北魏 元顯儁墓志并蓋附原封

民國間拓本

1封2張?紙本?98.5×67.5 cm.

提要:全稱《魏故處士元顯儁墓志銘》,北魏延昌二年(513)刻,正書,共19行,357字。書法峭麗俊秀,筆力遒勁,雕刻精湛,堪為魏志逸品。墓主元顯儁,為景穆皇帝之曾孫,鎮北將軍、冀州刺史、城陽懷王之季子,卒時年僅十五歲。墓志刻于延昌二年(513)二月。民國六年(1917)出土于河南洛陽。出土后不久就由傅增湘購得。初藏于京師博物館(前國立北平博物館),現藏南京博物院。該墓志形制特殊,志蓋和志文上下相合,正好為一個完整的石龜,足尾畢具。這一形制,在已知北魏墓志中為僅見,后世也極少出現。

拍品為原石拓本,第十八行“斯人永逝”之“永”前綴點上有擦痕一條。綿連紙摹拓甚精,品相佳,附原封。

RMB 20,000-22,000

Lot 0187

陳介祺簠齋藏 秦石銅權

舊拓本

1軸?紙本?79×30 cm.

提要:陳介祺(1813-1884),中國清代金石學家。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父。山東濰坊濰城區城里人。

鈐印:文字之福、簠齋吉金文字。

RMB 60,000-65,000

翰墨菁萃

Lot 0281

傅抱石致張院西信札 四十通

1945-1947年

40 通 60 紙?紙本

提要:此傅抱石致張院西信札,總計40通60紙,其中鋼筆書寫8通9紙,余下32通51紙為毛筆書寫,通信時間為1945年12月13日至1947年10月12日。

此批書札頗具學術研究及歷史文物價值:

一、為歷年拍場所見最大、最完整一批傅抱石書信真跡,對于傅抱石書法、墨跡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二、可補及校訂《年譜》與《傅抱石大典》中有關1945年12月13日至1947年10月12日部分內容。

三、信中所涉畫作計有十余件,包括《竹林七賢圖》《松下淵明》《羲之換鵝》《溪山高會圖》《泰山巍巍圖》《春江驟雨》《夏山晴嵐》《秋壑鳴泉》《雪擁藍關》等,均為傅抱石于二十世紀中期創作的重要藝術作品。從中不僅可以發掘諸如作品名稱、創作時間、創作理念、題跋、印章等重要信息,亦揭示如《竹林七賢圖》丟失案等事件真相。由此,該批手札為傅抱石作品稽考提供了重要憑據,是研究傅抱石繪畫、篆刻不可多得的史料。

四、多年來在近現代書畫收藏領域“院西”上款畫作偶有出現,而學界首次揭示“院西”即為張院西先生的來源根據正是此批書札,這一觀點現被廣泛引用。

五、為抗戰時代背景下,畫家與畫商之間真實交往記錄的一手資料,體現當時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關系及畫家、畫商生存的真實狀態。

六、信件內容所載線索對補充完善所涉人物(如茲舉高羅佩等)生平有直接意義。

綜上,此批信札除書法審美價值以外,更具文獻價值,或引發美術史領域新觀點、新視野。

出版:《傅抱石致張院西信札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

RMB 4,000,000-5,000,000

Lot 0280

徐志摩致沈性仁(陶太太)書札

1927年2月1日除夕書

1通4頁 紙本 25.3×9.4 cm.

徐志摩致沈性仁佚簡略考

——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次北京保利秋拍的一通徐志摩致沈性仁函,為最新版《徐志摩全集》(2019年10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所未收之佚簡,內容生動有趣,主要涉及徐、沈二人合譯《瑪麗瑪麗》的出版發行問題。該函全文如下:

陶太太:

早早盼你的信,收得安慰之至,真太費心了。譯稿都給謄清,得暇定為校閱一過。北新賴錢,名譽頗著,即魯迅便欠至千外,余可想見。但此次我與交涉尚不算壞,《落葉》取過一百,《贛第德》賣稿得三百五十,較商務有優無不及。《瑪麗》書不見得有多大銷路,如給北新,摩意定一價格,貨值兩清,省得麻煩。如不相謀,再行設法。蓋小峰屢屢相問,似頗誠意,茍得售,管他是北新是南新,但定價尚須斟酌。我問過商務買譯稿如何,回話是郭沫若的賣四元一千字,意思這已是峰極的價錢。商務出書奇慢,亦是惹氣,故摩意易得善價,正不必定向大書鋪也。又,此書皆 陶太太勞力,摩僅貢幾頁,將來鬻得數目當然全份歸 太太,此話得預先聲明。小芳近何如?甚想念。前日見一小孩,頗似芳。新年無以為贖(作“饋”),愧甚。孟和事事如意否?我等一時怕不能北回(光華請我教書),然每念京中友好,不禁神往。曼最相憶,以病中腕弱,不能作書相候為歉。

志摩問安,大年夜。

陶太太即沈性仁(1895-1943),浙江嘉興人,曾留學日本,系社會學家陶孟和之妻。徐志摩與陶、沈夫婦交往甚多,最新版《徐志摩全集》就收入了致他倆的信三通。近年又有徐志摩致沈性仁函陸續出現,不少與徐、沈合譯《瑪麗瑪麗》相關,本札亦然。

《瑪麗瑪麗》是愛爾蘭作家占姆士?司蒂芬士(James Stephens,1880-1950)的小說,共31章,為徐志摩所喜愛,1923年冬譯出前9章,1925年2月12、13、14、16、17、18日連載于《晨報副刊》,徐并作《后記》和《附注》,《附注》中透露這部小說未譯部分將由沈性仁“接續”。沈也很喜歡這部小說,“真守信,生活盡忙,居然在短時間內把全書給譯成了”,但徐志摩把全書譯稿“一擱就一年多”(徐志摩:《瑪麗瑪麗》單行本序)。

在沈性仁“接續”完成翻譯工作后,徐志摩在信中建議沈性仁,把《瑪麗瑪麗》交李小峰主持的北新書店出版。他特別指出,北新雖比不上“大書鋪”如商務,而且還“賴錢”,但他仍強調自己與北新交涉“尚不算壞”。徐志摩在北新共出了兩種著譯,一為1926年6月北京北新書局初版散文集《落葉》,二為1927年6月上海北新書局初版法國伏爾泰的小說《贛第德》。兩書版稅或買斷費用都比商務高,所以徐志摩主張把《瑪麗瑪麗》交北新印行。

此信落款“大年夜”,應為1927年“大年夜”,即1927年2月1日除夕。判斷的主要依據是,徐在信中說,“《落葉》取過一百”,可知上限為《落葉》在1926年6月發行后的第一個大年夜,即1927年2月1日;再由《瑪麗瑪麗》的新月書店初版時間1927年8月,可知此函下限不能在1927年8月后。故而斷明,通信年份只能是1927年。

此外,徐志摩在北新出版譯著《贛第德》引起了魯迅的不滿,亦可為佐證。魯迅當時的著譯幾乎都是北新出版的,而徐志摩竟然也擠進北新了,魯迅當然不悅,1927年7月17日致章廷謙信中特別表示:“北新內部已經魚爛,如徐志摩陳什么之侵入”即為明證。《贛第德》出版才一個月,遠在廣州的魯迅即作出反應,證實徐志摩此信不可能寫于1926年或1928年“大年夜”。

有意思的是,徐志摩說到北新“賴錢”也舉魯迅為例:“即魯迅便欠至千外”,指北新已欠魯迅版稅一千多元。魯迅與北新的版權糾紛兩年之后才爆發,雙方險些對簿公堂。而徐志摩竟然1927年就知道了內幕,可見他自有消息來源。

RMB 350,000-380,000

Lot 0321

顧皋等書札冊

清寫本

1冊?紙本?33×20 cm.

提要:1.題簽:顧晴芬先生手跡,海門仁叔大人命侄孟莊題簽拜。

2.戶部尚書顧晴芬七通十二頁,孫平叔五通七頁,嘉慶辛未進士周天爵一通三頁,康熙己卯翰林吳襄一通一頁,康熙己丑進士張大受一通一頁,共二十四頁(文略)鈐印:顧皋私印、畦芬、孫爾準印、聊將流水高山意寄在狂涂亂抹中、山水方滋。

3.題識:與芝麓先生述茶村之余近得,似黃目道兄政,冒襄。鈐印:巢民冒襄書畫印。

鑒藏印:趙元龍收藏書畫印、家住東城十一樓、一方明月可中庭

RMB 20,000-22,000

Lot 0322

楊沂孫 翁同龢書札冊

標簽: 北京保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