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下午,在元和塘古窯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專家初步認定,元和塘古窯遺址系南宋“平江官窯”所在地。
這是蘇州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不但是蘇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唐宋元明考古課題的重要成果,對蘇州“江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圖片)
“平江官窯”所在地之謎是陶瓷考古領域懸而未決的難題。據南宋禮制文獻《中興禮書》記載,紹興十三年,宋高宗趙構舉行了一次郊祭,祭祀所用的一批陶瓷器,是依據內府提供的《宣和博古圖》交由“平江府燒變”。由此,學界開始尋找承擔此次燒造的“平江官窯”所在地,然而多年來一直未果。國內相關領域考古專家在考察過元和塘古窯遺址及出土文物后,初步得出了元和塘古窯遺址系南宋“平江官窯”的結論。
元和塘古窯址
元和塘古窯址位于相城區元和街道元和塘兩側,目前已進入第四發掘階段,被認為是蘇州已發現的古窯遺存中分布范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面積最廣、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窯業遺存。
在2016年、2019年的前期考古發掘,以及2021年至2022年的連續考古發掘中,該地塊已揭露出一座大型古窯群和水井、灰坑、水池等文化遺跡,出土各類遺物數百件(組)。
專家討論初步認定
據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元和塘古窯址群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芳芳介紹,出土遺物以燒造變形或殘破的器物為主,器形主要有盆、燈盞、撲滿、缽、甑、鈴鐺、模具、瓷碗、建筑構件等。
在此前,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對相關器物進行初步整理時,有了驚人的發現:其中一批早于明代的陶器,器身點綴的鳳紋、夔龍紋、云雷紋等紋飾,呈現出明顯的青銅器風格,另有若干件黑陶器,是高檔的陶禮器,很可能是皇室祭祀所用。
“基本上可以認定元和塘古窯遺址就是‘平江官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分析道,“根據文獻記載,元和塘古窯址出土的陶器符合《中興禮書》關于‘平江官窯’的論述,并且,對照官方燒造禮器的圖冊《宣和博古圖》《三禮圖》,都能找到對應的器物。另外,這些陶器燒造的精細程度,以及仿青銅器紋飾,都應當是皇室祭祀所用。這在考古學上完成了從考古地層到考古文物類別以及生產地點、文獻和考古證據等多重對比。所以能證明這個地方就是紹興十三年承擔燒造的所在地。除此之外,我們也從考古的證據上發現了明清時期金磚燒造技術是由南宋時期傳承、流變而來。”
國內相關領域考古專家走進
遺址發掘現場實地考察
對于王光堯的觀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也表示認同。“從考古發現的遺跡和文物來綜合判定,蘇州城北面元和塘一帶是紹興十三年承擔宮廷燒造任務的平江府的官窯。”
下一步
接下來相關部門還將持續對元和塘古窯遺址出土文物進行深入研究,為“平江官窯”的內涵提供更多線索。
2016年
初步揭露出一處宋至明清時期的燒陶遺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南窯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面積為600平方米。共發現文化遺跡66處,其中陶窯2座、房址5座、沉淀池2個、轆轤坑2個、溝4條、灰坑48個、井2口、灶1個。初步揭露出一處宋至明清時期的燒陶遺址。出土各類遺物千余件(組)。
2019年
南窯北區再次開展搶救性發掘
在南窯北區再次開展搶救性發掘,共發現文化遺跡18處,其中水井6個,灰坑8個,水池1個,溝1條,窯2座。出土各類遺物228件(組),出土遺物以燒造變形或殘破的器物為主,器形主要有盆、燈盞、撲滿、缽、甑、鈴鐺、模具、瓷碗、建筑構件等。
2021年
發現完整的明清大型古窯遺址群
在元和塘兩側發現了完整的明清大型古窯遺址群,四個發掘點分布于元和塘的兩側,發掘面積共為1618平方米。發現了窯爐、晾坯區、沉淀池、墻址、道路、水井、溝、灰坑、窯頭屋等66個遺跡單位,出土文物130余件,包括宋代陶燈以及明清的金磚實物。
2022年
陸慕古窯址二區田野發掘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在陸慕古窯址二區田野發掘中,共發掘面積為1300平方米,發現遺跡33個,其中窯址8座、灰坑10個、房址2個、路9條、溝4條,以及金磚、陶罐、陶燈等文物95件。
來源:江蘇文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