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對一些顏色,似乎有著世世代代的執著與迷戀:
(資料圖)
一種是汝窯“天青色等煙雨”之“青”,龍泉青瓷之“青”,則是另一種。
一抹梅子青,奪得千峰翠色來。
早在2000多年前,浙江龍泉人就在敘寫造青的傳奇:純凈的青色在窯火中生出無數變換,無論是層疊細膩的青釉色澤,還是深淺交錯的冰裂紋理,總讓人想起老莊那句: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元龍泉窯青瓷玉壺春瓶
泰順縣博物館藏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各有其精妙之處,而哥窯指的正是龍泉青瓷窯。
龍泉青瓷之美,美在釉色的微妙多變,“梅子青”、“粉青”、“灰青”、“豆青”......不但有冷暖變幻,還因窯焰而濃淡各異,像不同季節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樣,充盈著流光溢彩的美學意境。
萬物藏于一器,玄妙而靈動。
古畫里的龍泉青瓷
走出國門,龍泉青瓷依然是“萬人迷”。
在亞洲,日本是頭號粉絲,如今日本留存的八件“國寶級”中國瓷器中,龍泉青瓷就占了3件。
螞蝗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整個歐洲,尤其是巴黎更是為之傾倒,找遍法語中所有華麗的辭藻,都找不出一個詞能準確形容龍泉青瓷的美。
當時,法國流行一個愛情小說改編的舞臺劇,男主是個英俊樸實的牧羊人,名為Céladon(雪拉同),常穿一件碧青色華麗衣衫。
浪漫的法國人竟神乎其神地將龍泉青瓷喚作“雪拉同”,自此響徹歐洲。
法國盧浮宮內的雪拉同
英國大英博物館內的雪拉同
埃及出土的雪拉同碎片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只可惜,這顆中國瓷器史上璀璨的“明珠”,在明清時期便逐漸走向衰落,精于青瓷燒制技藝的人也所剩無幾。
直到1958年,由8位專家組成的仿古小組,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失傳已久的青瓷燒制技藝,才得以重現人間。
龍泉縣城老照片
可以說,新中國文化發展的70多年,也是龍泉青瓷重生的70多年,這其中閃現著無數大師、泰斗和制瓷匠人的身影。
生于龍泉長于龍泉的鄭原斌,就是其中一位。
一份深情,一種癡迷。
因為從小接觸青瓷文化,鄭原斌對龍泉青瓷仿佛有種與生俱來的熱愛,不僅大半輩子都在與青瓷打交道,還和妻子一同成立了“御泥堂”。
他的癡迷,更是收獲了“青瓷雕塑宗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董炳華的欣賞,并主動收他為徒,傾全力教授青瓷燒制技藝。
鄭原斌與師傅董炳華大師
傳承之路,往往都是充滿荊棘的無人小道,一帆風順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時為了燒制出滿意的青瓷,鄭原斌沒日沒夜的嘗試,一次次推翻重來,因為對作品極致的追求,他的工作室早已堆滿了小山似的“瑕疵品”......看似吹毛求疵,實為堅守匠心。
盡管這樣的堅守,讓他整整兩年沒有任何收入。
工作中的鄭原斌老師
好在曙光總會降臨,他的釉水鐵胎被市場認可,越來越多的青瓷作品在大賽上嶄露頭角,他的名字也慢慢在內業傳開。
就連師傅董炳華都忍不住稱贊:“我這個徒弟啊,做青瓷確實好。”
有時,董炳華大師還會把他的作品當作禮物,送給遠道而來的友人。
沒有傳承無續的苦惱,實在是龍泉青瓷之幸。
2009年,龍泉青瓷的燒制技藝成為了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入選世界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龍泉青瓷,再一次驚艷世界。
比起遠遠望上一眼,如今鄭原斌老師要做的,是讓龍泉青瓷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領略它“似玉非玉而勝于玉”的美。
“同行認可我的作品,但都覺得定價太低,可如果價錢低一點,能讓龍泉的青瓷被看見......
那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
鄭原斌老師作品
正因為這份傳承之心,我們才有機會為大家帶來這幾款匠心之作:從桃花紅到梅子青、從鐵骨美人到傳世冰花......
皆為鄭原斌老師手工親制,嚴格挑選。
說實話,這些年我們也算“閱瓷無數”,但見到龍泉青瓷的那一刻,還是被震撼到了,那是一種用文字無法描述的美,只等你親自體會。
作為非遺大師,平時鄭老師的作品大多只在線下售賣;一些作品甚至要等上好幾個月才能拿到手。
所以這次合作有多難得,我想不必再多言。
更最讓人驚喜的是,針對這次挑選的8款“王牌”作品,鄭老師做出了重磅讓利,價錢低至168元。今天真的要把握住機會了!
作品數量有限,先搶先得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