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掃先人的節日,同時也是我們尋根、凝聚家族和民族記憶的特殊日子。
4月4日,清明節前夕,微雨的金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一束束菊花擺放在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幸存者后代、學生代表祭奠逝者,慎重追遠,思念親人淚濕沾巾。
【資料圖】
儀式現場,儀仗隊抬出祭奠花籃,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與已故幸存者葛道榮后代葛鳳瑾一道整理花圈挽聯。隨后,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幸存者后代及外籍學生代表依次向死難者名單墻敬獻菊花。
86年前,侵華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屠戮。我們面前的這堵名單墻上面刻著一排排黑色的名字,他們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這些名字背后,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沉痛過往,是中華民族不能忘卻的記憶。在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大家匯聚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墻前,舉行清明祭儀式,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追思歷史。
86年前的那場苦難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苦難,而是整個南京城的苦難,是整個國家民族的災難,這些傷痛的歷史,子孫后代絕不會忘記。余惠如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余昌祥的二女兒。從小到大,經常聽父親回憶1937年他們一家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的經歷。“1937年我的父親剛滿11歲,父親的生父、我們的祖父余必福,1937年冬在中華門外小市口慘遭日軍殺害,養父被日軍戳了七刀。”
“他的名字鐫刻在紀念館的哭墻,是我們這個家族永遠的傷痛。紀念館修建后,我們每年都陪著父親前來參加相關活動,祭拜我們的祖父,以及在那場災難中喪生的遇難同胞。國家的恥辱,民族的災難罄竹難書,血淚成河。”余惠如說,“今年我們又來到這里參加清明祭了,我們的父親卻不能再來。他作為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晚年不顧年邁體弱,努力為歷史證言、為和平呼吁的行動始終銘記在心,我們始終牢牢記住父親的遺愿:不忘歷史,珍愛和平,讓世界永遠沒有戰爭,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生活在和平美好的陽光下。”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于今年1月21日去世,享年96歲。南京大屠殺期間,他的叔父、舅父被日軍殺害。他躲在金陵女子大學難民區內,被闖入的日軍打耳光,并被日軍用刺刀刺傷右腿,傷疤伴隨了一生。細雨淅瀝滴落心頭,說起剛去世的父親,兒子葛鳳瑾和葛鳳亮哽咽出聲,采訪一度中斷,“歷史記憶的傳承,這是老爺子晚年最記掛的事情,臨終前他還囑托我們,我們要沿著他的足跡向前。”
夏天行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親人的名字就刻在遇難者名單墻上。“南京大屠殺期間,岳母的父親身為學校校長,為了保護學校師生慘遭日軍殺害。岳母生前經常叮囑我們千萬不能忘記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我們每年都來參加清明祭,岳母走了,南京大屠殺歷史卻會成為家族記憶代代傳承。”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說,我們在這里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儀式”,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與追思,也是對歷史的回望與警醒,更是對和平的堅守與呼喚。讓我們永遠銘記用血淚凝成的歷史記憶,把維護和平、珍愛和平的祈愿傳遞下去,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這就是我們對慘遭屠殺的無辜亡靈的最好紀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