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經緯4月9日電 (趙佳然)突然之間,“寺廟咖啡”火了??此七`和的搭配,但卻意外地戳中了年輕人的喜好。在寺廟賣咖啡是什么體驗?我們和從業者聊了聊。
在寺廟喝咖啡,有什么特別的?
(資料圖片)
如果你推開一家咖啡店的門,看到入口一幅大大的“佛”字書法,案臺上鋪著手抄經文,身著袈裟的僧人正在和店員學習磨咖啡豆、打奶泡……別驚訝,這是一家“寺廟咖啡”的日常。
24歲的梁薇,是“值驢Х取繃郊曳值甑牡瓿ぁ2021年大學畢業后,她便來到新開業的天臺山國清寺店工作。彼時,值驢Х任揮謖憬脹由狡占盟賂澆牡諞患業暌研∮諧杉ǎ硪患液罄闖晌斕摹按缺Х取備湛擋瘓謾!八淙壞筆蔽葉運旅砜Х炔⒉渙私猓檠餃氈疽延欣嗨頻納桃的J劍銜飧齦拍詈芐攏蠢椿嵊猩桃登繃Α!
梁薇稱,這家咖啡廳的創始人頗有佛緣,由于經常出入寺廟,又有經營咖啡店和酒店的經驗,便萌生了將寺廟文化融入咖啡廳的想法。從品牌Logo、店內裝修到紙杯上的小創意,都能看到寺廟文化的影子。
“Logo上是咖啡豆和花瓣的組合,形成雙手合十禮佛的圖案;奶泡上會用可可粉印上‘禪’字;吸管上配有‘心想事成’‘平安喜樂’等標簽……這些都屬于我們營造禪意的小心思。”梁薇坦言,在設計店內細節時,更多地考慮到了顧客的拍照打卡需求,這樣更便于打開市場、吸引社交平臺上的年輕消費者。
“我們希望,寺廟咖啡不僅可以把好喝的咖啡帶到寺廟景區,還能夠營造出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和祝福,傳達喜悅、放松的氛圍?!绷恨闭f。
咖啡上用可可粉寫著“禪”字。受訪者供圖
都是喝咖啡,在寺廟喝有什么特別之處?
梁薇稱,氛圍感是許多顧客最關注的?!皩τ诤芏嗄贻p人而言,在寺廟附近喝咖啡是一種心靈寄托。這點對于員工也是一樣,在寺廟旁邊工作久了,我們的心境也會變得更平靜,沒有那么浮躁。隨著寺廟游客越來越年輕化,放松、享受慢生活的需求變得更加重要?!?/p>
日售三百杯以上,一年回本
把咖啡廳開到寺廟,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對于一線城市而言,各類主題的咖啡館已是司空見慣,但小城市消費者仍在培養喝咖啡的習慣,咖啡文化并未滲透。
梁薇回憶道,國清寺店剛開業時,便面臨著讓當地居民和香客們接受咖啡文化的挑戰?!皣逅挛挥谡憬_州市天臺縣,相對比較偏僻,周邊更是連飲品店都很少見。當時,我們的咖啡店接手了一家茶室,并按照寺廟文化的基調進行改造,希望為游客們提供一個歇腳的場所。然而,只有剛開業那段時間有網紅過來打卡,隨后便迅速冷清了下來?!庇捎谠诋數馗拍钶^新,加之疫情影響,店內迎來了幾個月的空窗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店里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耙驗槲覀兊昀锃h境不錯,地方也比較大,慢慢地,有周邊居民遛狗路過,會在院子里歇一會兒;也有人在這里約見客戶。隨著旅游市場的回暖,香客、游客多了起來,店里的生意也日漸紅火,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七八百杯咖啡。這家分店也在開設約一年之后回了本?!?/p>
目前,值驢Х戎饕目馱蠢醋雜慰禿透澆用瘢土街興旅淼納艘不崆襖叢旆謾!耙恍┦Ω刀鑰Х任幕財撓行巳ぃ煜ち酥蠡岷臀頤茄疤教秩綰巫隹Х齲夠嶙約荷鮮殖⑹?。】嚭薇说?/p>
咖啡杯上的創意包裝。受訪者供圖
想留住顧客,光靠流量不行
2023年以來,隨著香灰手串、寺廟咖啡等概念的走紅,“寺廟游”快速興起,更多年輕人踏入寺廟,在禪意中獲得慢生活獨有的放松。
攜程數據顯示,2月以來,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年輕人們正在成為點燃寺廟旺盛香火的主力。去哪兒相關負責人向中新經緯介紹道,3月以來寺廟類景區銷量同比增長367%,其中北京雍和宮門票銷量同比增長5.3倍,為增長最高,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和舟山普陀山風景區分別增長4.8倍和4.5倍。
與此同時,各地的“寺廟咖啡”也在社交網絡上被更多人熟知。據了解,除永福寺“慈杯咖啡”外,北京萬壽寺、上海玉佛寺、廈門南普陀寺內都已推出咖啡飲品,成為了新的游客打卡地。
半年前,梁薇來到新開設的靈隱寺分店進行籌備工作。比起此前已成功打開市場的普濟寺店和國清寺店,靈隱寺店的業績相較而言提升得并不快。梁薇認為,除了新店開業時間短外,另一重要原因是靈隱寺附近咖啡店眾多,且同質性越來越強。
“雖然我們開得比較早,但是隨著國風、古風主題咖啡館越來越多,一些好的想法也會被借鑒,比如其他咖啡館現在也用到了可可粉寫‘禪’字的點子?!绷恨碧寡?,隨著“寺廟咖啡”的走紅,未來同賽道的商業競爭也會加強。
梁薇稱,在提高競爭力方面,不僅要在視覺設計上保持新鮮感,更要在商品品質上下功夫?!氨热?,我們店里的咖啡豆是自己烘的,這樣可以從產品源頭開始把控質量。很多人覺得景區的咖啡只是花里胡哨的噱頭,品質無法保證,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提升,最終留住顧客的,還是一杯好喝的咖啡?!?/p>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趙佳然:zhaojiaran@chinanews.com.cn) (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常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