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變“流氓節”?別讓節日在“好玩”中異化

2023-04-19 15:47:48 來源:紅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云南潑水節剛剛過去,一條“女生參加潑水節遭周圍男性過度潑水、撕扯雨衣”的新聞就上了熱搜。視頻中,女生被十幾個手拿水槍的陌生男性滋水,甚至有人上手撕扯她的雨衣。放在平時,這種行為必然是對女生的騷擾和侵犯,可放在潑水節的氛圍中,卻成了爭議話題——部分網友認為,在狂歡的氣氛和潑水這一傳統節慶方式的加持下,該男子的行為是“情有可原”“沖動為之”。但潑水節不是“流氓節”,慶祝傳統節日也不代表允許圍攻女生、撕扯衣物。下流的行為在哪里都是下流,節日不能成為低俗行為的擋箭牌,更不應該是將下流行為正當化的理由。

放在日常生活中,恐怕沒有幾個男性敢公然用水槍圍攻女生,視頻中男子的行為顯然是將節日習俗當作耍流氓的借口。傳統的潑水節習俗是使用水瓢、水桶灑水,或以樹枝蘸水灑向他人作為祝福。以水槍對準他人不僅不是節日習俗,更與節日蘊含的“祝福”之意毫不沾邊。此外,如今參加潑水節活動的不僅是本地居民,更多的是外來游客。潑水節由于“好玩”而被納入“旅游體驗項目”之中,可外地游客真的懂得潑水節的真正內涵嗎?浴佛、歌舞、放高升等其他節日習俗被棄之不顧,只留下潑水活動當作吸引游客的噱頭,潑水節掉了節操,變成了單純的“潑水”。當節日的內涵被拋棄、祝福被消解、習俗被濫用,這還是我們認知中的“潑水節”嗎?

現代社會的發展會帶來節日的創新與演變,然而這些創新不僅是使節日更適應現代生活的幫手,也讓商業利益、下流心理等有了可乘之機。例如潑水節成了游客狂歡的滋水節、婦女節成了沖動消費的購物節、七夕節成了婚戀網站的推銷節……現代化對節日的沖擊不僅帶來習俗的改變,也使種種糟粕帶著“創新”的擋箭牌一并消解了節日的本來意義。但由于節日本身的神圣仍存,此類“創新”得以假借節日之名大行其道,不易受到道德指責。節日演變為道德的“盲區”,有關部門難以對習俗創新進行管理和規范,公眾也無法僅靠抨擊杜絕各種不良行徑。那些不懂節日只為滿足私欲的人,卻心安理得地站在“盲區”當中,享受著本不該有的節日“紅利”。更值得警惕的是,隨著此類行為的傳播,越來越多人反而將這些改造后的“習俗”合理化,不僅不深究節日的本來意義、美好初衷,更將不良行為當作節日真正的“傳統”。長此以往,我們的節日是否能保住其本來面貌而不被公眾遺忘,成了未知數。

潑水節出現騷擾、猥褻婦女的案件,近年來時有發生,因水槍攻擊而受傷的事件也不在少數。譴責過后,如何打破“盲區”,將節日的真正意涵還給節日,仍是需要深思的問題。游客想要體驗傳統節日習俗本是好事,但參與之前,必須了解這一節日的原本面貌、習俗背后的美好祝愿,而非奔著新奇、好玩而去。旅游管理部門也須將節日氛圍與低俗行為作出嚴格區分,加強對景區、節日的管理與監督。混亂與無序必然是缺乏規章、懲罰的結果,若節日得到規范、習俗得以重申,相信此類事件明年不會再次發生。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