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資料圖)
一位作家最幸運也最成功的標志,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學地理空間,形成自我標識性的創作風格與文學身份。這需要一些藝術的直覺、敏感,更需要作家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對藝術的絕對忠誠。張國龍對四川鄉村少年的書寫已經頗有一些積累,他堅持不懈地寫,無功利地寫,終于開花結果,越寫越好。透過他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能夠對原創兒童文學,特別是少年文學的藝術新變獲得一些深刻的啟示。
《瓦屋山桑》 張國龍 著 北京少兒出版社
張國龍的寫作姿態,首先引發我們對文學與生活的關系作出真誠的反思。毫無疑問,文學的根是生活,生活是文學唯一的源泉。寫作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對生活的立場和態度決定的。文學的出發地與歸宿地只能是鮮活的、原生態的生活。如果說創作沒能形成嶄新的面貌,那我們首先要追問,是不是自己的生活觀出了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恒定的路徑只能是在生活現場,始終秉持實踐論的美學觀念,關注并寫出人民的喜怒哀樂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并投入生活顯然比藝術技巧更為根本,特別是在當今人工智能參與現代人生活的當下,我們尤其要關注的是獨一無二的作家靈魂究竟能為文學賦予什么。張國龍的文學信仰立在廣袤的民間大地上,特別是他生長生活的那塊土地上。他將“生活”作為寫作的中心與主體,在文學與生活之間始終建立起赤誠的情感聯系,而且將追求寫透生活、讓生活留史作為至高的藝術目標,他的創作觀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在用實踐回答文學究竟“為了誰”,以及“如何為”的問題。
持之以恒地寫生活,便能寫出生活的味道,寫出生活的品質。《瓦屋山桑》較之作家此前的同類題材創作,顯然筆力更自然雄健,生活與藝術的質感渾然一體,觀照、介入、反思現實更練達通透。作品一如既往地聚焦成長,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傳統,重視人與環境的辯證關系處理。作家以火熱的生活激情打底,但以冷靜、節制的筆致去觸摸生活的本相,遵循生活自身的規律去探知人生的答案,而不是隨意、想當然地附會作家的意圖,這應該也是張國龍對生活始終持敬仰態度的結果。所以他筆下的人物能夠活起來,人物強烈的主體性得有托底的東西,我覺得就是來自生活實踐的那股永遠充沛的力量。《瓦屋山桑》有中心人物,但也有人物群像。群像塑造是兒童文學成長內涵書寫的必然構成,它在積極面對少兒與生活的多元現實命題,群像愈飽滿愈顯示生活的復雜性。
為少年代言,將少年的生活置于高度的文學關懷中,這是兒童文學人文精神的核心體現。作家與學者的雙重身份,使得張國龍從感性到理性,對文學表達世界、表達自我的特殊方式認識非常深刻,尤其是對成長書寫的藝術理解與使命踐行,他在國內兒童文學界是居于前沿的。寫作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生活的一種調理,它基于生活素材要對人生作出審視,彰顯存在命題并作出價值選擇與價值建設,兒童文學的文類特質及其功能尤其決定了它面向生活的立場與態度,以及最終給出答案的角度與方式。寫給少年的文學體貼關懷少年的成長境遇,它以文學的方式將少年讀者帶入不同的生活場域,與作品主人公發生深度共情,集中、有秩序、有深度地對生活作出全面的體驗與檢視。最根本的是它要突破日常生活的瑣碎,直面生活的復雜性并從中提煉價值命題,引導少年自主參與并作出理性判斷,兒童文學從本質上看為兒童提供的是朝向生活實踐的方法論,當然其內核是應對生活的巨大的精神能量。張國龍的寫作在這一點上是自明的。
近些年他以系列寫作的方式,以濃厚的歷史意識關注鄉村少年的精神成長,思考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鄉村少年這一群體的成長與社會發展問題。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來兒童文學界對此領域多有探索與藝術表現,張國龍在此領域也已經比較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方向與寫作理路。他的寫作不是一時一地、從外部進入的方式,而是持續聚焦自己的故鄉、以自我深切的情感體驗為基礎、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段看山鄉巨變中鄉村少年的人生軌跡。我覺得他為鄉村少年寫作最大的價值不是高高在上地、先在地給出某種想當然的方案,而是在鄉村生活自身的邏輯里,從生活內部清理出必須面對的現實命題,以中心人物的心理與行動再現為軸心,以其他人物多樣化人生經歷為呼應,在情感與故事的審美張力中漸進浮現鄉村少年成長必然面臨的關鍵命題——就是“走出”還是“堅守”的兩難選擇。這個問題看似是個體的,但其實它直接有關于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的發展問題。從鄉村建設主體這一層面看,這與少年人的身份認同、覺醒的主體性、責任使命意識、中國倫理精神等多個維度都緊密相關。其中存在很多矛盾與悖論,張國龍的寫作目前對此充滿著濃厚的問題意識,也有深刻的反思性,特別是呈現出典型的中國式情感樣態,就是對“家”與“家園”的固持與守護立場。
鄉村少年發展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命題,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兒童文學界可為、必為的空間非常大。希望張國龍從歷史出發,始終緊跟時代,以“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評價標準,在該領域繼續深耕勞作,推出更多直面現實真命題、呈現時代新氣象的精品力作。
(原題為《生活是文學唯一的源泉》 作者 李利芳 來源 光明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