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興發
五月,平均海拔45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此時相伴于它的依舊是漫天雪花。在這片蒼茫大地銀裝素裹里,頭頂黃色安全帽、身披黃色識別馬甲的瑪多“5·22”地震災后重建的工人們,格外顯眼。
(相關資料圖)
“今年是災后重建最后一年,6月中旬前農房建設要全部完工,年底前所有剩余的重建項目基本都將建成。用工量最大時建筑工人能達到兩千多人,在縣城每十四個人當中就有兩個是重建項目的工人。”瑪多縣災后重建指揮部工作人員周凱如是說。
工人們正在架設暖氣管道地下管廊混凝土支架。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興發 攝
在瑪多縣城瑪查理鎮西北側,占地三萬多平方米的農牧民D級農房重建項目現場,12棟的四層樓房拔地而起,室內裝修和地下管網鋪設正在緊張地進行著。今年6月15日之前,這里的400多套房屋將全部交付。到6月底,來自地震中心地區的黃河鄉所有牧民,以及扎陵湖鄉的受災群眾,將拿到新房鑰匙開啟新的生活。
“那個接口沒綁緊,澆灌水泥時容易傾斜。”來自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王中福和鄭興善,正在協作搭建鋼筋框架。從去年該項目開工建設開始,兩人從泥瓦工到地下暖氣管道架設,整整干了一年。“幾個老鄉扛不住回了,工期緊人又不好招,我還行能扛。”深刻體會到了取暖在瑪多的重要性,王中福覺得長期生活在這里的牧民更需要暖氣的保障,既然是來搞重建的,更應該有始有終。
在D級農房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架設暖氣管道地下管廊混凝土支架。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興發 攝
瑪多縣年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一年中需供暖十一個月。為了確保溫度在供暖途中不被大量流失,供暖管道不僅在外層裹上了五厘米厚的石棉,更是安設在了高1.7米,寬1.6米的標準管廊之中。“設計時管廊避開了凍土層,加上厚度達20厘米的鋼筋混凝土外層,供暖管道就如同穿著棉衣套著外套,避開陰涼一路快跑進入每戶人家。”瑪多縣住建局負責工地施工的郭永鶴告訴記者,投入使用后每戶供暖的溫度都將高于國家規定的18攝氏度,而且每棟樓房都安裝了保溫層,窗戶均采用了密封性強耐變形的合金窗戶,平均室內溫度可以達到22攝氏度。
不到三個小時,工人們就完成了近五十米地下管廊框架的架設,等待著混凝土的澆灌。在另一邊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1.6萬多平方米的建設項目現場,教學樓、學生宿舍以及室內外體育場,均已全部完成主體建設,上百名施工人員正在抓緊進行著室內裝修和信息化教學設備的安裝。
在瑪多縣野馬灘公里新建現場,工人們正在組裝排洪管道。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興發 攝
“我們要在6月15日前完工,9月1日開學孩子們都要來這新學校上課。”來自江蘇省的施工承包商李雙峰,一邊填寫著當天的施工任務完成表,一邊介紹著情況。
此時已經是下午五時許,正是李雙峰驗收當天施工情況的時間。在位于教學樓西側的學生宿舍樓內,每一塊地板磚的鋪設,所使用水泥的標號,李雙峰都會一一查證。面對寒冷的天氣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李雙峰在水泥中添加了混凝土防凍劑,以便寒冷中讓地板磚和水泥充分黏結。
“這里有近百人施工,知道是災后重建項目,又是學校,每個人都把‘質量’刻在了心里。”俯下身子對著水平儀看了又看,又用抹布擦擦地板磚之間的縫隙,確定沒有滲漿才放心起身的朱義,來自四川省南充市,汶川地震后通過災后重建住進了嶄新的樓房,“所以去年我就來這里參加重建項目,為同樣受過災的人做點事情。”
在瑪多縣野馬灘公里新建現場,工人們正在組裝排洪管道。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興發 攝
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項目建成后,黃河鄉、扎陵湖鄉的小學和初中生將來此就讀。加上在瑪沁縣大武鎮、西寧果洛中學、三江源民族中學等地就讀的學生,學校共將接收2400多名學生。“學校建設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是按照高標準建設來設計的。”瑪多縣教育局災后重建項目辦主任李國慶告訴記者,學校教學樓和宿舍等建筑設施,達到了八級抗震的標準。此外,學校不僅配備有物理、化學、生物課實驗室等標準的八大教學用教室,而且還增加了心理疏導室、機器人教室,平均每個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用地面積達到了20平方米,無論是規模還是設施,都是果洛州目前最好的學校。
瑪多地震災后重建收官之年,身披“黃金甲”的建設者們,已經分布在了瑪多縣的114個建設項目工地,無論是城區內的醫院建設工地,還是在野馬灘四十多公里的新建公路現場,他們身披“戰甲”風雨無阻,建設著災后全新的瑪多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