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記者 袁鵬 棗莊報道
近年來,山東棗莊加快轉型步伐,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錨定“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提出工業倍增計劃,打造“6+3”現代產業體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工業發展,環保先行。面對發展重任,棗莊堅持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發展的底色更綠、成色更足。
構建生態環保大格局
據了解,棗莊市委、市政府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列入全市重點民生工程,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政府專題會議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召開全市空氣質量保障工作推進會、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暨夏季大氣污染防治會、全市南四湖高質量發展會等,研究部署調度生態環保工作,推進了生態環保各項工作的開展;各區(市)、相關部門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精心組織,統籌協調,狠抓落實,“大生態、大環保”工作格局持續鞏固。
先后出臺了《棗莊市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棗莊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2022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等文件,調整更新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成員名單,全面推動環委會辦公室實體化運作。市人大常委會每年聽取和審議生態環境狀況和環保目標完成情況報告,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視察檢查,制定出臺《棗莊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棗莊市山體保護條例》《棗莊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推動生態環境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市政協持續深入開展城市黑臭水體、餐飲油煙等專項生態環境調研,主動為解決環保突出問題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精準科學依法治污
近些年,房車露營、郊游溯溪等活動在棗莊越來越流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
據悉,棗莊市聚力治污攻堅,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PM2.5、PM10年均濃度同比改善8.9%、8.4%,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3.4%,在全國168城市排名中提高10個位次;全市9個國省控河流斷面優良比率達到100%。
深化大氣治理,強化數據賦能,精準研判分析,推進污染靶向施治,持續深化上下協同、部門聯動的“一體共治”格局。建立快速聯動機制,“線上”24小時緊盯高值區和污染源,實時推送交辦問題;“線下”部署400余名網格員,對污染問題及時處理。狠抓“源頭減量”,關停磚瓦窯7家、10萬千瓦以下機組6臺、煤礦4處。實施13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19家粉磨站和2家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提標治理36家磚瓦窯,建設重點行業全封閉料棚4萬余平方米。優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減排清單,細化1248家企業減排措施。狠抓揚塵治理,將建筑工地揚塵治理納入對區(市)提升城市品質考核,全面實施建成區道路機械化“聯合編組”作業。
提升流域水質,全面推進“源頭防控、重點工程、橫向補償”三大工程,確保斷面持續達標。全面推動污水處理、污泥處理、污水管網等補短板促提升,抓好污水處理廠擴容擴建工程建設。深化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列入實施45項重點工程項目,為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制定“時間表”、劃定“路線圖”。統籌推進全流域水污染防治,棗莊市政府與濟寧市政府,滕州市、薛城區、臺兒莊區政府分別與濟寧市微山縣政府,市內上、下游區(市)政府之間完成《聯防聯控協議》的簽訂,實現市、縣兩級聯防聯控協議全覆蓋。
提升監督執法能力
棗莊市不斷強化生態環境要素保障,加大執法幫扶力度,優化環評審批服務,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標準保護,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優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建立正面清單制度,將133家符合條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管理。實施柔性監管,落實“不罰”“輕罰”制度,新增16項免罰和3項輕罰清單,近兩年共對70余家(次)企業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提升執法服務效能,把“無事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違法嚴懲”貫穿監管全過程,充分運用在線監控、用電監管、無人機、走航車等非現場執法方式開展執法檢查1100余家次,做到“執法有力度,服務有溫度”。
加強項目環保要素保障,抓好有機化工、噴涂、人造石英石等221家企業升級改造,深挖減排潛力,建立環境容量“蓄水池”,擴展項目環境容量,騰出碳指標220余噸,服務全市重大建設項目需要,增強環境要素保障能力。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環評審批事項全流程在線辦理,實現了“環評批復”電子化,做到“不見面審批”,先后發出全省第一張“排污許可”電子證照和第一張“環評批復”電子證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