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做好“水文章”,中外專家共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2023-09-08 15:00: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楊海燕)“對標人民群眾的期待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流域海域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還有很多的‘硬骨頭’要啃。”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分黨組書記、局長霍傳林說道。7日,在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水環境與水資源”分論壇上,中外專家在文明對話中探尋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水者,人之所甚急”。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母、生存之本,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相關資料圖)

如何更好地應對環境方面的挑戰?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中遇到的風險挑戰。霍傳林在致辭中上表示,第一要發揮平臺作用,促進科技互鑒;第二要分享治理經驗,提升能力建設;第三要加強理論研究,服務科學決策。

據了解,2020年9月,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7日,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水環境與水資源”分論壇現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供圖

在“雙碳”目標提出三周年之際,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社會事業處處長張賢在當天的“環境系統”對話中提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環境污染,是環境系統面臨的三大挑戰,生態環境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

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源于中國式現代化需求。近幾年,生態環境產業模式不斷創新,政府與社會合作的模式在生態環境領域持續的發展逐步規范,以產業高素質發展促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是落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優先和綠色發展戰略的重大機制。“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已經啟動,既有進展成效,同時也面臨挑戰。”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董戰峰介紹,上游要發展,下游對上游的訴求是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就是通過補償的手段調節上下游的關系,該保水的保水,該治水的治水,該供水的供水,都有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這就是主要的目標,“生態補償手段在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技術創新賦能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實現‘雙碳’目標,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葉峻表示,在“雙碳”發展的背景下,光伏發電、水源熱泵、供暖制冷、厭氧消化沼氣、熱電聯產等清潔能源起來技術與技術組合在污水處理廠陸續實施,大大提升了污水處理廠的低碳運行水平。

科學、合理、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攜手協作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是一種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是非常好的技術組合,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科學系主任蓋爾·泰勒(Gail Taylor)看來,生態系統恢復要考慮農業生態系統,它可以提供人類所需要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會生產溫室氣體。從減緩的角度來說,要制定并努力履行長遠的減排目標,從而降低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需要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攜手合作。

與城市同頻共振,生物質能源是世界公認的繼煤、油、氣后第四大能源庫,正成為國際上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選項。

按照規劃,到203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

“雙碳”目標的提出與環境保護是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過程

“‘雙碳’目標提出以后,中國提出了未來降碳措施是要由能耗的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這個轉變對于能源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桎梏,與化石能源‘脫鉤’,經濟發展方式發生變化,真正減污降碳有了可行性,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協同。”張賢說。

“利用城鎮污水污泥富含微生物、廚余垃圾富含有機質的主要組成特點,可極大提高污泥汽的、沼氣的治理效能。”上海市政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張辰介紹說,基于溫室氣體減排的考量,廚余垃圾的處理方式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燒和填埋,資源利用包括生物消化,使氨氮負荷降低,與污水處理同步處置,還有沼渣最終處置,獨立焚燒,進入土地能夠滋養土壤資源,提高土壤可持續性發展。

“垃圾分類為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這也是垃圾分類新時尚。”張辰講到,廚余垃圾也要預處理,家庭廚余垃圾中的餐廚垃圾,含水量很高,包括其他廚余垃圾,可以分別通過大物質分揀、制漿、除砂、除雜、提油等預處理工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帆影浮天際,波光碧水濛”,綠水青山由愿景正逐步變成現實。

“科技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科技是萬萬不能的。”張賢現場感慨道,減污降碳要實現協同,需凝聚各方力量,不僅要有科技,還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及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完)

標簽:

上一篇:十豬九苦1983 十豬九苦1983年3月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