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極管和MOS管的工作原理_環(huán)球新消息

2023-03-24 15:18:03 來源:每日硬知識

在前面我們講了,半導體器件主要可以分為二極管類和三極管類。 本文主要講解三極管類器件的原理,以及它們在工程學上的基本應用。 毫無疑問,二極管和三極管類器件的出現(xiàn),拉開了邏輯電路的序幕。 那么,三極管類器件和邏輯電路由有什么關系呢? 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學習下三極管類器件的基本原理的學習。

三極管和MOS管的工作原理

前面的知識,我們可以簡單總結為2部分:


(資料圖)

1.電子存在于萬物之中,自然狀態(tài)下,物體是否導電,取決于它內部自由電子的多少。 自由電子多,導電性能良好的物體稱為導體。 自由電子少,導電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絕緣體。 導電性能既可以好,又可以不好的物體,稱為半導體。 注意:導體和絕緣體的定義永遠都是相對的。 物體A通流1mA,物體B通流1uA。 我們可以定義物體A為導體,物體B為絕緣體。 同樣地,物體A通流1mA,物體B可通流1A。 則物體B為導體,物體A為絕緣體。

2.半導體器件是否導電,取決于其內部載流子的多少,而半導體器件內部載流子有2類,分別為電子(自由電子)和空穴(離子)。 自由電子的運動方向與電場方向相反,空穴的運動方向與電場方向相同。 電子數(shù)量遠多于空穴數(shù)量的半導體,因電子帶負電,稱為N型半導體(Negative)。 空穴數(shù)量遠多于電子數(shù)量的半導體,因空穴帶正電,稱為P型半導體(Positive)。

NPN三極管的工作原理

對于NPN管,它是由2塊N型半導體中間夾著一塊P型半導體所組成(摻雜工藝一體成型,并非拼接),發(fā)射區(qū)與基區(qū)之間形成的PN結稱為發(fā)射結,而集電區(qū)與基區(qū)形成的PN結稱為集電結,三條引線分別稱為發(fā)射極e (Emitter)、基極b (Base)和集電極c (Collector)。 如下圖所示:

在制作時,C區(qū)摻雜低濃度自由電子,B區(qū)摻雜中量的空穴,而且要做的很薄,E區(qū)摻雜高濃度的自由電子。 三極管導通的條件是B相對E極加正電壓(發(fā)射結正偏)。 C極相對B極加正電壓(集電結反偏)。 如下圖所示:

A.接通電源后,由于發(fā)射結正偏,發(fā)射區(qū)的多數(shù)載流子(電子)通過外部偏置電源E1和導線流入基區(qū),而基區(qū)的多數(shù)載流子(空穴)通過外部電源和導線流入發(fā)射區(qū)。

B.由于發(fā)射區(qū)電子的的濃度遠大于基區(qū)空穴的濃度,所以在基區(qū)和發(fā)射區(qū),空穴和電子復合(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結合成不帶電的分子,稱為復合)后,還剩余很多自由電子,在基區(qū)集結了大量自由電子后,由于集電結反偏,只要基區(qū)內有靠近集電結的自由電子,都會被反向集電結的強電場作用,掃入到集區(qū)。

我們發(fā)現(xiàn)大量的發(fā)射區(qū)的電子經過外部電源E1和導線流入基區(qū),由于發(fā)射結正向導通,形成電流回路,這股電子流稱為發(fā)射極電流IE(Emitter Current)。

這些電子中的一少部分與基區(qū)的空穴復合消失,同時又不斷產生,所以,等效復合掉又產生的電子,形成的電流回路,稱為基極電流IB。

即使復合掉一部分,還剩余的大部分電子在基區(qū),這些電子經過集電結的反偏電壓,被集電結的電場力掃入到集區(qū)內,到達集電區(qū),由于集電區(qū)本身自由電子濃度高,可以形成擴散電流,再經過E2和導線,形成電流回路。 這個電流稱為集極電流IC。

從電子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

IE=IC+IB,且IC遠大于IB。

此處一定要關注電流的定義:電流由電子移動時產生,且必須有回路。 正偏的發(fā)射結電壓,使得大量的電子從發(fā)射區(qū)到達基區(qū),但是只有少數(shù)電子從基區(qū)到達了發(fā)射區(qū)(經過擴散和重新產生)。 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到達基區(qū)的電子很多,但是發(fā)射結電流卻很小。 剩余的大部分電子只有在集電結增加足夠的反偏電壓后,才能形成回路,重新到達發(fā)射區(qū)。

所以以上過程又可以等效描述為:產生很小的IB,伴隨產生著很多的自由電子,這些電子只有在集電結增加反偏電壓后,才能形成回路,產生真正的大電流IC。 所以我們稱晶體管器件為電流控制型放大器件。

為了表征這一放大特征,我們定義兩個直流放大倍數(shù):β=IC/IB,α=IC/IE。 這兩個值決定了晶體管的電流放大能力。

如上即為NPN三極晶體管的工作原理。 PNP型三極管原理類似。

N型MOS管的工作原理

NMOS全稱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其結構如下:在一塊摻雜濃度較低的P型硅襯底(提供大量可以動空穴)上,制作兩個高摻雜濃度的N+區(qū)(N+區(qū)域中有大量為電流流動提供自由電子的電子源),并用金屬鋁引出兩個電極,分別作漏極D和源極S。 然后在半導體表面覆蓋一層很薄的二氧化硅(SiO2)絕緣層,在漏——源極間的絕緣層上再裝上一個鋁電極(通常是多晶硅),作為柵極G。 在襯底上也引出一個電極B,這就構成了一個N溝道增強型MOS管。 MOS管的源極和襯底通常是接在一起的(大多數(shù)管子在出廠前已連接好,也可以不連接,作為模擬開關使用)。

通過以上結構,我們發(fā)現(xiàn),

NMOS管在默認狀態(tài)下,由于漏極和源極(N型)之間隔著P型半導體,會形成由P指向N的2圈PN結,阻止自由電子的流動,我們稱為NMOS管是截止狀態(tài)。

在柵極相對S極(或者B極)增加正向電壓后,此時N型半導體的源極和漏極的電子,由于電場作用,想流向柵極,但由于氧化膜的阻擋,使得電子聚集在兩個N溝道之間的P型半導體中(見圖b),使得P型半導體中產生了一部分N溝道,使源極和漏極之間導通了。 我們也可以想像為兩個N型半導體之間為一條溝,柵極電壓的建立相當于為它們之間搭了一座橋梁,該橋的大小由柵壓的大小決定。

所以以上過程又可以描述為:在G極相對S極(或B極)增加電壓后,會使得原本隔離開的兩個N型半導體之間形成一段N型溝道,大量的自由電子聚集在N型半導體區(qū)域后,通過在D極和S極增加電壓,就可以使得原本不導通的MOS管導通。 所以我們稱MOS管器件為電壓控制型放大器件。

我們定義MOS管溝道剛剛形成時的GS極(或者GB)電壓為開啟電壓Vgsth。 Vgs越大,溝道越厚,D極與S極導電能力越強。

為了表征放大特征,常使用GS與電流的關系式表達MOS管的放大能力。

其中,Vgsth為MOS管的開啟電壓,IDSS為?Vgs=2Vgsth時,IDS電流值。

如上即為NMOS管的工作原理。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