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解決EMC的三大法寶為:屏蔽、接地和濾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屏蔽和EMC的故事。
【資料圖】
Part 1
屏蔽的原理
首先,我們要了解屏蔽的概念。
屏蔽就是用金屬對兩個空間區域進行隔離, 用以控制一個空間區域的電場? 磁場和電磁波對另一個空間區域的影響,通常的手段為感應和輻射?
對屏蔽的使用通常采取兩種形式,一種是屏蔽干擾源,防止干擾電磁場向外傳播,從而影響其它敏感設備;
另一種形式為屏蔽敏感設備,防止它們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干擾?
屏蔽體之所以能產生屏蔽效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渦流損耗:屏蔽體可以吸收來自導線? 電纜? 元器件? 電路或系統等外部的干擾電磁波和內部電磁波的能量。
反射能量:電磁波在屏蔽體上的界面會產生反射。如下圖,這也是大部分產品中用屏蔽體的原因。可以用傳輸線理論中的阻抗失配理論來解釋。
薄的和厚的屏蔽體屏蔽效果相同,可以用高頻中信號的趨膚效應來解釋。
抵消能量:由于屏蔽體的電磁感應,會在在屏蔽層上產生反向電磁場, 從而可以抵消部分干擾電磁波?
Part 2
屏蔽設計的基本原則
下面主要介紹一些屏蔽中通常使用的手段或者措施。
屏蔽體結構要盡量簡潔,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孔洞,盡可能不要增加額外的縫隙。
避免開細長孔,通風孔盡量采用圓孔并陣列排放。屏蔽和散熱有矛盾時盡可能開小孔,多開孔,避免開大孔。
重視電纜的處理措施,例如,嚴禁屏蔽電纜直穿屏蔽體(電纜屏蔽層一定要與屏蔽體做360°搭接),電纜的處理往往比屏蔽本身還重要。
屏蔽體的電連續性是影響結構件屏蔽效能最主要的因素,相對而言,材料本身屏蔽性能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低頻磁場例外)。
屏蔽效能只與孔的最大尺寸有關,而與孔的面積并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在設計中盡量開圓孔,其次考慮是開方孔,盡量避免開長腰孔。
孔縫的最大尺寸不能超過以下兩種情況的最小尺寸:①開孔尺寸電路最大工作頻率波長的1/100 ②當這個屏蔽體有共模干擾電流流過時,長度小于0.15m。
在我們關注的一些頻率上,使用有低轉移阻抗的屏蔽電纜,盡可能使用雙層、三層或四層的編織屏蔽電纜。
避免懸空金屬存在? 懸空金屬將造成在噪聲源與懸空金屬之間形成較高的共模電壓, 在此共模電壓的驅動下,此懸空金屬將會產生較強的輻射? 特別是大面積的金屬,由于其分布電容較大, 故而容易產生電場耦合,好的方法是把它們就近良好的接地? 所以一般散熱片?金屬屏蔽罩?金屬支架以及PCB上沒被利用的金屬面都應該接地?
接口信號連接器建議選用帶屏蔽外殼的連接器,尤其是高頻信號連接器。
機箱的通風窗或觀察窗應盡可能安裝在輻射水平較低的位置。如果通風窗或觀察窗是由矩形孔構成的, 還應該考慮輻射場在窗口位置的各個方向的極化水平,盡量使矩形孔的長邊不在輻射水平最大的極化方向上, 以便使從機箱輻射出去的電磁能量最少。
屏蔽電纜的屏蔽層應該雙端接地, 除非與屏蔽電纜互聯的產品既不怕干擾也不會產生 EMI 騷擾 (如無源傳感器), 屏蔽電纜屏蔽層應該接被連接產品的金屬殼體, 如果被連接產品是塑料殼體, 則屏蔽層應該接被連接 PCB 板的工作地?
Part 3
屏蔽材料和搭接
屏蔽設計和搭接密不可分,所謂搭接,顧名思義,就是在兩個金屬表面之間用導電材料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低阻抗的電氣連接。
在屏蔽設計中,如果存在兩個金屬搭接,則通常會在搭接處用密封襯墊,包括金屬絲網條、導電橡膠、螺旋管、多重導電橡膠、指形簧片、導電布襯墊等。
不同襯墊材料的特點比較如下:
屏蔽材料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使用屏蔽材料時, 不但要保證接觸面上的良好導電性 (接觸面去除所有漆), 而且還要保證一定的壓縮量(由兩個金屬之間固定的力所決定)。過量壓縮,會破壞屏蔽材料,使得屏蔽材料彈性變差,密封性減弱。
使用屏蔽材料時, 還要注意接觸面的清潔, 并防止襯墊的腐蝕? 否則, 接觸面的導電性會降低, 屏蔽效能也就相應降低?
屏蔽材料都是有壽命的,要符合對應產品要求的壽命和環保法規。
屏蔽材料的安裝方式優選卡裝、開安裝槽等直接接觸的形式,其次才考慮采用PSA膠帶粘接的方式。
通常, 搭接點之間的電阻小于2mΩ, 并且整個預期的等電位系統的任何兩點間的電阻小于25 mΩ,可以認為是一個EMC 觀點上搭接良好的等電位系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