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信單模和多模對應什么波長?

2023-06-21 15:03:06 來源:光通信女人

這兩天在酒店寫字不方便,想起一個留言,問的是單模和多模對應什么波長?

這個留言很有意思,就是在光模塊行業工作時間長了之后,默認多模對應850nm,或者是850nm、910nm波長。單模對應1260-1650nm波長,重點是1310nm波段附近以及1550nm波段附近的波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咱行業這幾十年,互相溝通,要提高效率。不會天天做背景描述,但是呢,突然發現,1550nm也可以有多模激光器,1310nm也可以有多模激光器,這到底是咋對應的。其實850nm也可以做成單模激光器的。

留言,單模和多模對應什么波長?這句話,我再次把輸入條件規范一下。

單模,咱行業指的是單橫模,多模,咱行業指的是多橫模。

波長,其實表述了縱模的特性,也可以分為單縱模和多縱模。也就是單波長或者多波長激光器。

這個波長,特指的是“被放大”的波長。

激光器的定義是指xxxx的光放大器。激光器是基于干涉放大的原理,制作的光放大器。所以很多人也說激光器是“相干”光。

單模和多模對應什么波長?這個問題的描述,變為,(受激輻射)光放大器的單橫?;蚨鄼M模與縱模的輸出范圍,有什么對應關系?

答:理論上不存在對應關系,二者是兩個維度的考慮,是正交的。1310nm波長既可以是單橫模也可以是多橫模,同樣850nm、1550nm既可以設計為單橫模也可以設計為多橫模。

但是,實際產業的應用中,形成了特定的產業鏈,在某些特殊場景下具有最佳性價比。比如基于光纖通信的場景,850nm波長的多橫模激光器具有低成本優勢,基于1310nm或1550nm的單橫模激光器具有光纖低色散/低損耗的優秀傳輸性能。

比如激光雷達行業,對于邊發射的激光器,在TOF或調幅場景下無需考慮單橫模的特性,可以制作多模EEL邊發射長波長激光器,實現提高功率并降低用眼安全風險防范。

光有傳輸方向,沿傳輸方向的模式,是縱模,在激光器中是基于“時間干涉”形成的與頻率相關的特性

垂直與傳輸方向的橫截面的光場分布特點,是橫模,在激光器中是基于“空間干涉”形成的一些分布特性。

做激光器設計的人,都知道,激光器的公式里有兩個解,時空解,時間和空間。

橫模是基于空間的能量分布,這是可以實打實看見的分布,一會兒細聊??v模是基于時間的能量分布,時間我們是看不到的,光以光速做波動傳輸,這里頭就有了波長、(光的)速度、波動時間以及路程的幾個參數,波長的測量,無法用眼睛看到,需要用光譜儀來測試,光譜儀實際上是光頻譜儀,光的頻率x光的波長=真空光速C,C是常量。所以用頻譜儀可以測試頻率(比如~300THz,就是1.3μm波長,比如~200THz是1.5μm波長)可以推算波長。

我們所說的波長,在這個語境下,特指的是波長范圍。

波長范圍是增益材料的決定的,在這個范圍內,選擇特定的波長進行干涉,是諧振腔的作用。干涉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諧振腔,有個腔長的說法,對吧,DFB的光柵,VCSEL的光柵,都是“微小”的腔長。腔長和光的波動速度,可以推算出光的反射時間,基于時間的干涉,就是縱模。幾個縱模在我們的表述語境中,重點不同。

今天的語境說的是波長范圍,我們權且把增益物質放在重點闡述中。也就是增益物質材料,決定了激光器的波長(范圍)

再次回到橫模,單模多模在咱行業特指橫模,也就空間的能量分布,光纖通信特別在乎是單模還是多模,激光雷達的TOF方式啥的對這個不怎么看中,一般不提,在FMCW里需要關注一點。去年的ECOC,激光雷達的分類,我寫了的,收在PPT匯總里了。

有多個能量峰,就是多模,只有一個能量峰就是單模,空間的波動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咱的激光筆照射到幕布上,能看到亮點,亮斑,這些斑斑點點的數量,就是橫模模式的體現。

光模塊里VCSEL是多模激光器,也就是有多個亮斑,VCSEL叫垂直腔面發射,這個垂直,面,都是指的晶圓的相對坐標。諧振腔是垂直于晶圓表面的,叫垂直腔。諧振腔的方向與激光器的輸出方向有關,如果不做特殊處理的話,那就是決定了激光器的出光方向,可以實現垂直與晶圓表面的發射,既可以是表面發射,也可以是底面發射。

單模激光器一般用邊發射,既可以是左邊發射,也可以是右邊發射,還可以兩邊同時發射。

對于邊發射的話,同樣(不做其他額外處理的話,)光的輸出方向有橫向諧振腔實現,輸出波長范圍由增益材料實現,橫向光斑由輸出波導的空間結構決定。

常見的兩大類波導結構來限制單模

光的空間也是“波動”的,只要寬窄合適,就不會出現多個亮斑,站在大多數光通信激光器的設計思路而言,InP材料體系的波導寬度約2μm,是實現單模限制的常見結構。

既然說的是常見,那就是不是唯一,拉寬空間限制的結構,就會出現多橫模,激光器早些年這是常見的。后來慢慢的在光通信上做單模不難了,就把這段經歷淡忘了。

最近這幾年,拉寬波導的事情又回來了,因為需要加大輸出功率,比如Lumentum用多模做DFB+SOA的級聯,再利用虛腰實現單模。比如華為這幾年做的5μm寬度的激光器,本質上的模式是多橫模,目的是增大輸出功率,(陸續收錄到PPT匯編里,之前是結構實現二次模式濾除,后來是優化效率,拓展應用領域,再后來做可靠性測試)

還有就是激光雷達領域TOF方式,在乎大功率,不在乎單模多模,他們不需要在光纖里傳輸,沒有這份糾結。把波導寬度拉的很寬很寬,做邊發射的多橫模激光器。

總結一下,基于邊發射激光器而言,光纖通信有單模的需求,也能實現,部分應用場景做了局部多模設計,也需要額外處理再次恢復成單模。本質上為了符合光纖通信的需求。

這個邏輯是這樣的,(目前商用的實芯玻璃)光纖的通信技術,有一個最佳的傳輸波段,(空芯光纖不受這個波段的影響啊,OFC2023里還有空芯光纖的進展情況。),而滿足這個波長范圍的材料,且能實現單模的目前只有InGaAsP/InP,或者AlGaInAs/InP的可以選擇。沒辦法,這個材料體系在垂直腔面發射的結構中,無法實現單模輸出,甚至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產業高可靠性制造。所以不得已才選擇了邊發射,這種不友好的光路輸出結構。

面發射很便宜,且在理論上可以實現單模輸出,只是產業里無法實現大規模長期穩定可靠的制造。

這是源于這個工藝流程中的凹槽刻蝕,刻蝕這個槽用來做側面氧化的,側面氧化是來引導電流路徑的。

VCSEL激光器,環內的是光的輸出孔徑,(只舉一個離子啊,VCSEL的結構也是千變萬化的)

掀開那些表面氣密涂層,會看到一個刻蝕凹槽,這個凹槽通過側面氧化,形成內部電流輸入,并激射出光,光的結構,如果被縮小的1.xμm直徑,可以在空間上限制為“單?!?/p>

可但是,這個孔內同時還有DBR層,這是諧振腔,需要控制光的反射,并產生諧振后干涉放大,DBR層需要幾十層,

孤島越小,可以實現單模,但是會導致諧振腔的可靠性隱患。在今年看到的50G、100G的VCSEL里,限制孔的孔徑大約在5~6μm左右。

當然,來避免這個孤島導致的可靠性隱患,比如長瑞的懸梁結構,比如用內嵌輻輪結構,實現略微降低模式,且避免孤島尺寸太小導致的風險,如Lumentum、Finisar(就是II VI、Coherent)、Broadcom的爪型,輻輪型電極等等。比如直接降低疊層厚度,反射不足的地方通過輔助其他的反射設計,HP,東京工業大學等結構,還有就是利用錯臺分布來實現等效的孔徑降低,濾除高階模,實現少模甚至單模,今年OFC就有單模VCSEL傳輸5km,之前幾年有少模傳輸2.3km的研究。以前還寫過把頂部的垂直光柵改為水平分布光柵,(當初的學術論文發表是單模,現在的產品銷售是少模)

上邊說了一大通的方式,也就是在理論上,VCSEL是可以單模的,并且目前的多模狀態,也有很多輔助處理模式來實現單模,可是,但是,產業的期望的低沉本大規模的制造,多模是產業的選擇。

在多的模式里,盡量選擇數量少一些的,就是現如今50G VCSEL或者100G VCSEL的思路。想在各個溫度,不同電流,以及不同的工作時間里,完全保持單模,產品壓力很大。

總而言之,

技術上,單模多模和什么波長,二者是各自獨立設計的,橫模模式一般通過小孔衍射的空間結構來限定,波長由增益層和諧振腔共同作用,增益材料是主因。

從應用上,

光纖通信有波長和模式的需求,基于單模的InP激光器,有性能優勢,500米以上幾千公里以內的,這都是單模的菜,但是InP邊發射激光器并不具備成本優勢。基于多模的VCSEL激光器,主要是成本低,對于性能而言就不做苛刻要求了,傳個百八十米的,湊合著用,同時對于波長和模式,就放寬要求了。

激光雷達對波長有要求,部分測試方案對(橫模)模式沒有要求,所以就出現了長波長的多模設計。

剛才提的光纖通信是目前主流的實芯玻璃光纖的通信,如果換做空芯光纖,對于模式有要求,但是對于波長的限制放寬了,這也就有了短波長的單模方案,比如1060nm的單模激光器,用GaAs材料體系做邊發射。

編輯:黃飛

標簽:

上一篇:STM32標準庫、HAL庫和LL庫介紹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