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學習一下Simulink中PID控制器的使用算法,翻閱了一些書籍和論文,出現最多的例子就是汽車行駛速度的PID控制仿真。今天我們先提出汽車行駛的物理背景,再對其建模,最后進行simulink仿真分析。
背景:
汽車行駛系統PID控制系統實質上是個速度反饋控制系統,通過系統的輸出信號改變系統的輸入信號,其工作原理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汽車的速度操縱機構的位置發生改變以設置汽車的速度,因為操縱機構的不同位置對應著不同的速度。(相當于油門的位置我覺得)
(2)測量汽車的當前速度,并求取它與制定速度的差值;
(3)由速度差值信號驅動汽車產生響應的牽引力,并由此牽引力改變汽車的速度,直到其速度穩定在指定的速度為止。
數學模型:
1.汽車速度操縱機構位置變換器
汽車行駛速度控制系統的速度操縱機構變換器的作用,就是將操縱桿的位置轉換為汽車期望行駛速度,操縱桿的位置與期望車速為線性關系,其數學模型為:
x為操縱機構的位置,x在0~1之間
在本次仿真中,假設期望速度為60km/h,則x為0.4。我們通過一個“滑塊調整增益”的模塊Slider Gain來設置增益為0.4,且下限為0,上限為1。
2.汽車行駛速度PID控制器
汽車行駛速度PID控制器是實時檢測當前速度,并與期望速度比較,對速度偏差進行PID處理,實質上是速度反饋模型,其數學模型為
其中,u(t)為控制量,e(t)是當前速度與期望速度的偏差
3.汽車動力機構
汽車動力機構的作用就是在牽引力的作用下改變汽車的運行速度。牽引力與汽車行駛速度的關系為:
即
其中,m為汽車質量,我們取1500kg,v為汽車行駛過程中的速度,F為牽引力,b為汽車行駛過程中的阻尼系數,我們取20。
汽車行駛速度PID控制系統仿真模型的建立與仿真
我們可以看出來,整個仿真系統分為三部分,汽車速度操縱機構位置變換器、汽車行駛速度PID控制器、汽車動力結構。
第一部分,我們輸入操縱機構位置為0.4,即我們的預期速度是60km/h。
第二部分,通過檢測實時速度,和預期速度比較,對速度偏差進行PID控制,我們Kp系數取15,Ki系數取1,Kd系數取0.1;
第三部分,我們其實是將PID控制之后的u(t)為牽引力F,數學模型為
兩邊取拉普拉斯變換,可得
即傳遞函數為
我們即可得到第三部分的反饋框圖。
仿真結果:
設置仿真時間為1000s
汽車行駛速度有PID控制Simulink仿真模型及結果
汽車行駛速度無PID控制Simulink仿真模型及結果
對比圖可知,在有PID控制的情況下,汽車行駛速度曲線很快收斂并達到穩定狀態(我們設定的60km/h),在沒有PID控制的情況下,汽車行駛速度只能達到某一很小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