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今天又一次站在了一中路口,車水馬龍根本不理睬我。
路口周邊正在挖掘整修,北面雜亂的草叢變成了行知園,新興路地下雨污分流23天的工期在灰塵和轟鳴中遙遙無期。傍晚獨立于路口一片喧囂的,是淡褪了耀眼朱紅卻有八分古雅氣息的矮墻,它在這里從容地圈住了十分寧靜。
(相關資料圖)
新興路,解放路,杏壇路,北關街,一年又一年,這些路口,我走了一遍又一遍,身影在此早已無處遁形。春夏秋冬,凌晨深夜,我看過一個又一個中年人站在路口目送,學生匆匆下車,走進校園;他們匆匆路過,少有回頭。
穿越時光的漫漫走廊,倏忽百又十年。多少人在這里移動,在這里成長,在這里脫落。多少人在遠處思念,在遠處輾轉,在遠處回望。路口發生的事每天都很相似,以至于待了很久,卻對周圍一無所知。
于是今天我又一次站在路口,看著紅墻,仔細摸索著這里的線索。
后來一切的故事,都是在這個路口開端。
二
漫漫長日,漫漫長夜,我站在狀元石旁,穿越山核桃樹旁行知樓打下的燈光,看到那幢石木結構的大石樓已被青苔沾濕,遙遙對峙的西關火車站汽笛匆忙,外墻長方形的石塊在春風里翻動,上面寫滿了風雨,戰爭,坎坷和堅定。
1913年,新民學校的鐘聲在滕縣北關敲響,一批又一批學子于此相遇,人生命運在時代洪流里的澎湃樂章就此奏響。
林則徐“開眼看了世界”,魏源要“師夷長技以制夷”,鄭觀應說“教育為立國之本”,孫文提出“四萬萬人皆應受教育”。這切切呼號,是一張良方——真正的知識和合理的教育,才是拯救積貧積弱中國的根基。
新式教育的風吹到了魯西南這個縣城。新民學校里開設中國歷史、國文寫作、普通地理、生理衛生、音樂體操、算學、教育學等課程,開設新民學校師范科,同學諸君所學中西兼顧,專業扎實,多不待畢業即受聘于新式學堂——用他們所學所知,回饋著當時的家和國。
斗轉星移,寒來暑往,滕縣的青年學生在戰亂中一邊上學,一邊觀察社會;一邊向內走成長著自己,一邊向外走關懷著社會。他們和狄樂播栽種的山核桃樹幼苗一起堅定地成長起來,雖是那般辛勞,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而他們所做的一切,便是“新民學校”之要旨。“新民”非西方改造社會的“革新”之意,而是走進社會,親近他人,體察參與百姓生活,從而達成“明明德”直至“止于至善”。當時滕縣的青年學生無疑走了一條正確的路——走出了校園,走到廣闊天地中。他們像春日的汩汩荊河水,此時心中壯志洶涌難抑。
三
后來,走電焚毀了大石樓,也焚毀了劉威廉的心力,但這別致洋樓里面永不凋謝的人情和眷戀駐留了下來;鄉紳黃以元為資助教育,慨捐校基,備見儲才之誠心誠意;梁漱溟《勤學》的演講,大家聽得極為認真,那天師生團坐,疏星殘月,悠懸空際,山河大地,皆在靜默。
1938年,戰火,還是燃到了滕縣城,這一仗,中斷了老城苦苦堅守的時光。
日軍圍困滕縣,炮彈、炸彈在東關、南關、西關傾盆大雨般落下,這炮彈摧毀了城墻民宅,更在人心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彈痕。
沖擊波打得窗戶轟轟作響,一片片房屋倒塌和焚毀,警報聲在嘈雜中更顯凄厲,空中遮住了陽光的黑塵無意飄落,落在了龍泉塔的挑檐斗拱邊,落在了荊河水波間,落在了教室里課本的扉頁上,也落在了每個人的心頭之上……校園里彌漫的是亡國的氣息,死氣沉沉地在空氣里游蕩。
王銘章帶兵苦守滕縣城,保衛滕縣的川軍戰士衣著單薄,但眼神中滿是堅毅。師生們捐贈鞋襪,百姓送來大餅、饃饃、柴草,他們在憐憫川軍將士,更是憐憫著自己。此刻民心覺醒,民眾和川軍戰士一起,慷慨激昂,萬眾一心,絕不做投降的中國人。
唯有校園還能暫得片刻的和平,受傷的將士得到師生的救治和保護,失去家園的百姓在校園里的每個角落且作躲避。苦難交纏,將士們的鮮血,百姓們的眼淚,不敢忘卻。
戰火延燒的歲月,師生們奮力守護著這校園,守護著失去家園的生命的氣息。堅毅,勤勉,不屈。這些蔓延到一中人骨子里的精神,此刻正在慢慢生發。
四
時隔百年之后,檔案室里,紙張泛黃,卻是吉光片羽;豎排繁體的鋼筆字雖已字跡模糊,卻閃亮著一中的靈魂和精神。我知道此刻翻閱的一段段歷史,正是一中師生意氣風發、生動活潑的日日夜夜。
禮堂里《雷雨》《年輕的一代》的對白,學校操場上聲入云霄的眾生合唱,體育課上男孩臉頰上的汗水,丟沙包時女孩轉身被呼嘯的風吹散的頭發,都是生命的舞動。教室里老師生動的語言如江河般把漢文字流進了學生心中,秋季淮河上游洪水,皖北受災,全體師生募集寒衣;每天下午廣播電臺傳來全國教育的新聞消息,愛國衛生運動、抗美援朝精神學習開展得如火如荼;作文本的立志語段,一頁頁獎狀和通報,還有那份錄取榜單,誠摯地記錄著當時少年和家庭的喜悅。
校園處處充滿活力,一中人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各位先進同道,孜孜不倦。他們開拓著、塑造著——完整的生命,康健的體魄,美麗的靈魂,善良的心意,扎實的學識。
這些檔案里的文字落在了我的心里,在陽光照不進來的下午,我看到時間在指尖上走過了百又十年,也看到房間里千千萬萬律動的身影。我們的第一次相遇,就使我感覺到一種充滿力量的吸引。
五
我從路口走進了學校,鐵樹錚錚,海棠依舊,鮮艷的國旗在春風中飄揚。從百又十年的歷史中一步一步走來,天空中沒有盤旋著的恐懼,步伐里不再是無邊際的顛沛流離。我們真是幸運的一代。
博學樓、礪志樓里,一雙雙明亮通透的眼睛在探尋著更遠的世界,找尋著遠處的燈塔和那個不易更動的目標。教學樓里處處涌動的是傳承的氣息,老師向學生們叮囑著溫暖的話語,這話說了三年,慢慢鋪出一條路來,路的那頭是過往萬千的自己,路的這頭是今天的自己。
過去的歷史不能再生,但理想、誓言、專注、堅韌、疼痛、歡笑、眼淚、高尚、悲憫、熱愛、傲骨在記憶里會永恒留存,成為生命的底色,讓今日的我們仿佛也棲身其中。
教室里學生來了走,聚了散。河山萬里,散居各地,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傳遞著一中精神的星火。可有意思的是,當他們面對人生問題,意圖尋求答案時,便紛紛轉回到這一中路口,在路口橫縱坐標的交匯處獲得生命的平靜——或許是因為這里有悠長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還有百年又十年文化根基的穩定。
傍晚時分,解放西路遠處的夕陽暖黃,余暉斜照在高架橋上。走出校門,站在路口,人來人往,匆匆忙忙,他們搭上不同的車,各奔前程,一中的精神,也拴在了每個人的心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