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羅漢果苗,在我們基地二次培育,經過一段時間土壤、氣候適應后,發到種植戶手中,有效提升了存活率。”
(資料圖片)
近日,在位于獨山縣麻萬鎮花園村的黔桂合作羅漢果種苗培育綠色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基地負責人、貴州大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譚海鴻介紹起羅漢果苗的培育情況。
記者來到大棚中看到,一筐筐經過二次培育的羅漢果苗葉大莖粗,與剛剛進棚的小苗對比十分明顯。在政企共同推動下,這200畝的羅漢果基地,正在逐漸成為獨山羅漢果產業的“核心武器”。
據悉,獨山發展羅漢果種植已經有些年頭,隨著種植技術提升,規模逐步擴大,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聚焦到種苗培育這一源頭上來。
去年年初,麻萬鎮利用200余畝征而未用土地引進貴州大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蔬菜種植,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帶動群眾務工增收。今年,在獨山縣、麻萬鎮積極引導和支持下,該企業調整發展思路,以“公司+農科院+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發展模式,深入參與到羅漢果種苗培育及示范種植中來。
“基地于今年1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是貴州省首家羅漢果種苗培育基地,依托廣西農科院永福羅漢果研究所的技術支撐,每年預計可培育龍江1號等優質羅漢果種苗200余萬株,有效保障獨山及周邊種植戶購苗需求。” 譚海鴻介紹,該公司在探索建立羅漢果種苗培育到種植管護的技術標準。在帶動群眾種植過程中,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并在羅漢果產出后進行保價收購,有效消除種植戶在技術、銷售環節的顧慮,大膽參與產業發展。
據悉,目前基地向獨山群眾提供優質種苗超過1600畝。同時,基地示范種植帶動大量周邊群眾務工增收。
苗棚里種苗拔節生長,田地間群眾種植正酣。
在離該基地幾公里外的一片坡地上,麻萬鎮人大代表何偵花正與群眾一起栽種羅漢果。今年,她流轉40余畝撂荒土地進行羅漢果種植,有效帶動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實現增收。
“今年試種,鎮里在種苗和搭設網架上給予了補貼,有效降低了種植成本,也堅定了我要帶動群眾增收的決心,近一個月來,每天都有五六名村民在我這務工。”何偵花說,雖然自己是羅漢果種植門外漢,但基地種苗、技術加持,讓自己很有信心。
利好政策引導下,今年,麻萬鎮發展羅漢果種植共計600余畝。該鎮成立農業產業種植專班,實行全程跟蹤負責制度,鎮黨委每月聽取一次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匯報,適時應對發展疑難,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以村級合作社名義為所有種植戶購買農業保險,應對不可抗力因素風險,推動產業健康發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初審人員:韋萬利
復審人員:吳夢舒
終審人員:張明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