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游客練成了“特種兵”?_今日觀點

2023-04-19 03:18:52 來源:湖北之聲

最近文旅市場火了,而隨之火爆的還有一個新詞—— “特種兵式旅游”。近日,記者發現,“特種兵式旅游”“軍訓式旅游”“大學生軍訓式旅游”等詞條在眾多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門話題,其中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帶“大學生特種兵旅游”的話題視頻已經累計四千萬播放量。

“特種兵式旅游”引熱議


(資料圖片)

“特種兵式游武漢”也火得一塌糊涂。“一天半逛完武漢”“一天半逛完武漢”“挑戰一天逛完所有武漢熱門景點”“挑戰一天逛完所有武漢熱門景點”......諸如此類的關鍵詞頻頻出現在社交網絡,不少網友曬出“武漢特種兵之旅”路線:12小時內足跡遍及江漢路、漢口江灘、徐東、東湖、廣埠屯等地,幾乎全程步行。從曬圖中可以看出,有網友一天之內先后打卡武大凌波門、曇華林、糧道街、古德寺、黎黃陂路、江漢路、長江輪渡……

“特種兵式旅游”成為新風潮

對此,有網友表示支持:“新時代大學生旅游比旅行社還會安排”;也有部分網友質疑這種“打卡式旅游”太累,“這不叫旅游,這叫路過”。那么,為何這種“特種兵式旅游”會成為眼下的新風潮呢?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葉閩慎在《熱點里的價值觀》發表觀點: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就“特種兵”

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群體進行“特種兵式旅游”可以說是火遍全網,武漢更是成為“特種兵式旅游”的一個首選目的地,在我看來,這種不可思議的旅游方式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于大學生們為什么有去“特種兵式旅游”的需求或者說沖動,有以下五點原因:一是疫情防控特別是各地高校的長期封控,導致大學生群體的“長距離旅游”的需求被壓抑,疫情防控放開之后必然出現報復式的長距離旅游;二是假期時間短,除了春節和國慶之外,其他所謂小長假往往也就三天,刨除休息的時間真正能高強度出游的時間也就一到兩天;三是目的地較為分散,這里就要提到武漢這座城市的特點了,武漢是一個多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非常廣,江漢路、司門口、歸元寺、武漢大學、光谷廣場相互都比較遠,旅游目的地在地理上比較分散;四是壓縮游玩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作為手上沒有很多錢的年輕人,爭取一天內玩遍整個城市,不住酒店、不玩不必要的項目,就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五是游玩目的地高度同質化,特別是城市旅游,我們的城市建設發展到今天,你會發現景區、商圈,甚至是古街古鎮,這些地方的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特色越來越少,逛街這件事越來越模式化,結果就是很多熱門網紅打卡地真的只要“打卡”就夠了,不需要深度地去玩。時間短、景點分散、要打卡、還要省錢、又是長距離旅游,最后的結果必然就是“特種兵式旅游”。

“特種兵式旅游”帶來的啟示

那么年輕人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跑遍那么多的景點呢?這種旅游方式在今天如何能夠實現,我也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年輕人自身的原因,他們體力好、精力旺盛、好奇心強,能夠在生理上心理上支撐高強度的游玩;二是一部分年輕人有較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規劃能力,能夠通過網上查攻略的方式把一天的游玩安排得井井有條;三是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公共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穩定性好。使得年輕人在踏足武漢之前,就對公共基礎設施、公共交通、公共服務包括社會治安有高度的信心,從飛機、高鐵到公交、地鐵,幾乎都不會晚點,景區不會在本應開放的時間關門,不擔心生命財產安全;不難看出,“特種兵式旅游”的背后,是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城市社會在提供有力的支撐。

“特種兵式旅游”無疑為那些致力發展旅游的城市提供了一些啟示,比如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實現景區景點、餐飲服務、生活服務在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在交通、信息、人工服務等層面打通城市旅游的各個節點。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旅游不僅要有廣度也要有深度,要為年輕人群體打造有深度的旅游景點,將打卡地升級為深度旅游地,讓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品味城市而不是走馬觀花。

編輯:華磊 程藝暢

編審:楊康 柳芳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