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喜笑顏開。本文圖片均記者 張伊辰 攝
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小區,62歲的居民張月蘭欣喜地體味著小外孫的細微變化。仙霞寶寶屋試運行期間,她帶著不到兩歲的小外孫來過幾次。一開始寶寶怕生、躲閃;如今一進門就主動拉起老師的手——張月蘭的焦慮緩解不少,“擔心自己老了,教育理念跟不上了。在‘寶寶屋’試聽了幾次老師講課,蠻有收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長寧區首批社區“寶寶屋”舉行掛牌儀式。長寧區托育服務指導中心主任王嵐介紹,首批“寶寶屋”共有四4家,分別位于仙霞新村街道、虹橋街道、天山路街道以及新涇鎮,將提供不少于200個托位,為轄區內0至3歲有需求的嬰幼兒家庭每年提供12次免費臨時性、計時制的集中照護服務,“首批選址主要考量順應周邊居民需求,且能提供一樓空間的地方,接下來會持續推進其他六個街道的‘寶寶屋’建設布點。”
隨著“寶寶屋”在滬上各區全面推進建設,公益普惠計時制托育變得可及。基于其他試點經驗,關于“寶寶屋”的討論多了未雨綢繆:比如師資力量的可持續、供需端可能遭遇的不平衡……現場,與會者聚焦問題,提出可復制、可推廣、可實踐的經驗和想法。
動力
帶娃這件事,張月蘭花盡了心思。女兒工作忙得腳不沾地,全權托付給老人。本來,老人家想著給外孫報早教班,沒想到“寶寶屋”開張了,老師就來自長寧首家政府實事項目幼兒托育園“童心托育園”。
試聽一次,馬上感受到專業差距。“老師講故事總能很快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對委托機構的選擇,仙霞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孫小民解釋:經托育服務指導中心推薦,選擇在長寧區辦過登記備案,履行過承諾的機構進行合作。但她也提出,隨著“寶寶屋”拓展布局,如何調動委托機構的積極性和持續性,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王嵐提出思考:形成激勵機制和檢查機制。“對社會力量參與‘寶寶屋’建設要有激勵舉措;也要形成橫向比較和學習、聯合檢查等機制,在衛生、教育等具體工作中提出要求,不斷提升。甚至引入退出機制,優勝劣汰。”
特色
在業內人眼中,“怕生”是這個月齡寶寶無可避免的“分離焦慮”。計時制托育的初衷是讓帶娃者有喘息時間,但具有一定流動性的師資、玩伴等因素都會促成小朋友的“分離焦慮”。童心托育園創始人殷文君提出一種探索,“相對固定來‘寶寶屋’的時間和次數,易于機構進行相對集中的排班,讓孩子和老師都能維持比較熟悉的關系,減少分離焦慮。”
王嵐坦言,“‘寶寶屋’其實是一個很靈活機動的托管地。有時候也可以是親子托,家長可以一開始領著寶寶在這里游戲。每周有固定的頻次來這里,寶寶會慢慢熟悉,家長可以慢慢向后退。”市人大代表、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認為,適當的收費有利于形成對“寶寶屋”的粘度。
在虹旭居民區,眼下“寶寶屋”能夠達到供需平衡,“1200余戶居民中只有小部分居民有0至3歲的寶寶。如果未來輻射周邊更多區域,是否能夠滿足需求成為當務之急。”
以仙霞路街道“寶寶屋”為例,總面積200余平方米,緊鄰滬上首個生境花園。吳紅萍認為,這處頗具特色的設置為寶寶屋添彩,“‘寶寶屋’成為融合自然生態科普與幼兒科學育兒指導的最佳實踐課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