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中內存管理子系統使用 節點(node)、區域(zone)和頁(page)三級結構描述物理內存。
內存節點分兩種情況:UMA
和NUMA
。
從管理內存的方法上區分,計算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UMA
和NUMA
。
【資料圖】
UMA
:一致性內存訪問,uniform memory access
NUMA
:非一致性內存訪問,non-uniform memory access
兩種類型示意圖:
對UMA
來說,每一個CPU
訪問的都是同一塊內存,因此各CPU
對內存的訪問不存在性能差異
對NUMA
來說,各內存和各CPU
通過總線連在一起,每個CPU
都有一個本地內存,訪問速度快,CPU
也可以訪問其他CPU
的本地內存,但速度稍慢
Linux為了統一這兩種平臺,在內存組織中,將最高層次定義為內存節點.
可以看到,圖中UMA
只有一個內存節點,而NUMA
有兩個內存節點。
實際上,UMA
其實是NUMA
的一個特例,所以內核可以將內存都看做NUMA
類型的。
每個內存節點都劃分為多個區,Linux內核中定義了以下幾個區:
include/linux/mmzone.h
enum zone_type{#ifdef CONFIG_ZONE_DMAZONE_DMA,#endif#ifdefi CONFIG_ZONE_DMA32 ZONE_DMA32,#endif ZONE_NORMAL,#ifdef CONFIG_HIGHMEM ZONE_HIGHMEM,#endif ZONE_MOVABLE,#ifdef CONFIG_ZONE_DEVICE ZONE_DEVICE,#endif __MAX_NR_ZONES};
DMA
是“Direct Memory Access
”的縮寫,直接內存訪問。
該區域用于ISA設備的DMA操作,范圍是0-16MB。
如果有些設備不能直接訪問所有內存,則需要使用DMA
區域。例如舊的工業標準體系結構(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ISA
)總線只能直接訪問16MB以下的內存。
只適用于Intelx86架構,ARM架構沒有這個內存管理區。
在64位的系統上使用32位地址尋址的適合DMA操作的內存區。
例如在AMD64系統上,該區域為低4GB的空間。在32位系統上,本區域通常是空的。
常規內存區,指的是可以直接映射到內核空間的內存。
也常稱為“ 普通區域”“ 直接映射區域”“ 線性映射區域”。
所謂線性映射就是物理地址和映射后的虛擬地址存在一種簡單的關系,即 虛擬地址=物理地址+固定偏移。
在32位系統上,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按1:3劃分,那么這個固定偏移就是: 0xC0000000 - 物理內存起始地址。
既然存在一種線性關系,那還需要使用頁表對物理地址和虛擬地址做映射嗎?
不同處理器架構實現不一樣,ARM需要使用頁表映射,MIPS則不需要。
高端內存區,32位時代的產物。在32位系統上,指的是高于896M
的物理內存。
32位系統中,內核和用戶地址空間按1:3劃分,內核地址空間只有1GB,所以不能把1GB以上的內存直接映射到內核地址空間,因此就把不能直接映射的內存劃分到了高端內存區。
要將高于896MB的物理內存映射在內核空間的話,需要通過單獨的映射來完成,并且這類映射不能保證物理地址和虛擬地址之間存在固定的對應關系(例如ZONE_NORMAL的固定偏移)。
ZONE_DMA、ZONE_DMA32、ZONE_NORMAL通常都統稱為低端內存區。
64位系統中沒有這個區域,即沒有高端內存。因為64系統的內核虛擬地址空間非常大,不再需要高端內存區域。
一個偽內存區,用來防止內存碎片。
為支持持久內存(persistent memory)熱拔插增加的內存區域
站在處理器的角度來看,管理物理內存的最小單位是頁面。
現在的處理器都采用分頁機制來管理內存,在處理器內部有一個MMU
硬件,它會處理虛擬內存到物理內存的映射,也就是做頁表的翻譯工作。
Linux
內核中使用一個page
數據結構來描述一個物理頁面。
頁的大小通常是4KB,但有個的架構的處理器可以支持大于4KB
的頁,例如8KB
、16KB
或者64KB
的頁。
目前Linux內核默認使用4KB的頁面。
所以,Linux內核的用三級結構來管理物理內存,簡言之就是 內存首先劃分成若干個大的節點,每個節點又包含若干個區,每個區有包含若干頁。Linux內核按頁管理內存,最基本的內存分配和釋放都是按頁進行的。
標簽: